范文 > 范文大全 > 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 > 导航 >

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2024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

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

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特制订我校关于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实施方案。 二、参与范围 全校注册参加全省远程研修且集中研修与校本研修成绩合格的各学科教师。 三、课题内容 分指定课题和自选课题。 指定课题(占推荐课例总额的10%):2014至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学段教学进度第三周)。自选课题(占推荐课例总额的90%):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自定。 四、活动安排 主要包括教师线下"创课"、网上"晒课"、逐级"赛课"三个阶段。 (一)创建"优课" 学校在完成2014年全员远程研修任务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一师一优课"创建活动,通过上课、创课、亮课、观课、研课、评课等活动,遴选出具有创新特色,推广价值的优秀课例。按照"优课"内容要求、教学标准、技术标准,制作"优课". 在校级"优课"创建过程中,学校电教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做好配合工作,特别是教学过程视频制作工作,确保视频质量与展示效果。 (二)组织"晒课"及"赛课" 以校为单位组织"晒课"、"赛课".在校本研修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每位教师按照"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的内容要求上好研究课,自行开展校内"晒课"、观课、评课、研课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并在此基础上遴选优秀课例推荐参加区"晒课"、"赛课"活动。 做好向区电教站平台的素材上传工作。 五、时间安排 1. 3月6日-15日。 组织教师全员开展"一师一优课"创建活动;以校为单位组织"晒课"和"赛课",向区推荐优秀课例并评出校级"优课". 3月15日前将推荐教师的名单及课例(指定课题和自选课题的40%)的教学设计、课件一并分学科发送到学科教研员的邮箱。 2. 3月16日-31日。 3月31日前将剩余自选课题的课例教学设计、课件一并分学科发送到学科教研员的邮箱。 3.4月-12月,组织教师参加区及区级以上优课的 查看全文>>>

数学不只在学习上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学好数学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教案(一)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多边形有关计算的定理;

2.使学生掌握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中心角、边心距、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掌握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去解决正多边形有关计算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例题的教学,训练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能准确计算的能力.

把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思想方法和准确计算的能力.

1.提问:什么是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怎样计算正n边形中心角的度数?

2.在rt△abc中,∠c=90°,写出三角形中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

3.正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如何求出它的每一个内角?

根据正多边形的定义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学生很容易得到正n(n≥3)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

4.作一个正五边形,作出它的半径、中心角和边心距,观察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图1)

由图1,学生容易说出:正五边形的五条半径把正五边形分成全等的五个等腰三角形,每条边上的边心距又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分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且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分别为每个中心角和内角的一半.

5.若正多边形的边数为n时,它的边长、半径、中心角、边心距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怎样做有关的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1.提出猜想.

根据上面第4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如下猜想: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中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引导学生作出正n边形的n条半径(如图2)易证明这些半径把正n边形分成了n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再作正n边形的边心距,这些边心距都是相等的.因此得出这些边心距又把n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了2n个直角三角形,这些直角三角形也是全等的,于是可得定理.

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教师指出:根据上述定理,正n边形的有关计算就可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如:若正n边形a1a2a3…an的半径为r,由图3可知:

查看全文>>>

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

查看全文>>>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范文:函数与方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构造中间函数,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1.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2.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

3.函数方程思想的几种重要形式

(1)函数和方程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方程f(x)=0,也可以把函数式y=f(x)看做二元方程y-f(x)=0。

(2)函数与不等式也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不等式f(x)>0,借助于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性质,也离不开解不等式;

(3)数列的通项或前n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

(4)函数f(x)=(1+x)^n (n∈n*)与二项式定理是密切相关的,利用这个函数用赋值法和比较系数法可以解决很多二项式定理的问题;

(5)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方程组才能解决,涉及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理论;

(6)立体几何中有关线段、角、面积、体积的计算,经常需要运用布列方程或建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加以解决。

查看全文>>>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范文:对数函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

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

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0,lnл>0,logл0.51,

log0.50.6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能区分方形和长方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2、联系方形、长方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摸箱和图形块,图形印章。幼儿操作材料《数学》第16--19页。

活动过程: 一、给图形描边。 1、使用幼儿操作材料《数学》第18页方形和长方形,看上面的方形和长方形,叫说长方形的名称。然后幼儿用笔给两个图形描边。要求每个图形的一条边描一种颜色。 2、提示幼儿,一边描一边比较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 3、操作后说一说: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主要比较两种图形的边有什么不同,结合操作体验,进行感知经验的比较。

二、长方形像什么? 让幼儿打开《数学》第19页看一看,画一画,说说方形天化成了什么?长方形添画成了什么?说说空白的方形、长方形能添画成什么?说说还有什么物品像方形?像长方形?

三、分组活动。 1、给图形涂色。 使用幼儿操作材料《数学》第18页。让幼儿数数方形有多少?长方形有多少?把方形涂一种颜色?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 2、摸图形。 供给摸箱和图形快,印章。幼儿做图形标记插进分类盒中,再从摸箱中摸图形块,按标记分放。一边放一边说是什么图形。

查看全文>>>

这篇《小班数学教案范文:数一数》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发现实物的特征,并能根据实物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分类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4种水果(苹果、梨子、猕猴桃和橘子),4种零食(糖果类、牛奶类、饼干类水果冻类)。 2、大筐2个,托盘8个,贴有标志的托盘20个。 3、鼓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陈老师今天买了很多的东西要带你们去秋游,开心吗?” 幼儿按照男女不同排成两队。 师:“现在陈老师请你们排成两队,男孩子一队、女孩子一队我们到大教室里先把去秋游的东西准备起来。” 二、按照水果的名称进行第一次分类。 1、出示水果让幼儿认识。 教师将自己水果拿出来让幼儿认识。师:“陈老师买来了很多的东西,你们看看这些是什么?” (幼儿自由讨论)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水果,你来说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给水果分类。 师:“我们现在和这些水果宝宝来做个好玩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把这些水果宝宝分一分,苹果跟苹果放在一起,橘子和橘子放在一起……。”(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幼儿操作完后问:“你是怎么分的?”(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橘子和橘子放在一起……) 小结:刚才他的这样分水果是根据水果的名称不同来分的。 三、根据零食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第二次分类。 1、出示零食 教师一一出示零食让幼儿认识。 师:“除了这些水果外,陈老师还买来了很多的小零食,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儿自由讨论) 师:“好多好吃的零食,你们喜欢吗,你最喜欢吃那种零食?” 请幼儿找找老师手中食品的好朋友。 2、个别幼儿给零食分类 师:“我们要跟这么多的零食玩游戏啦,谁来把这些零食分分家,好朋友和好朋友在一起。” 幼儿操作完后问大家:“你们说一说他是怎么分这些零食宝宝的?”(个别幼儿回答)然后问分的那个幼儿:“现在你告诉大家你是根据这些零食的什么特征来分的。” 小结:他们这样qq糖跟棒棒糖在一起,纯奶和酸奶在一起……,是根据零食的种类来分的。 四、幼儿集体操作,第三次分类 1、教师讲解操作的方法,师:“这里还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

(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

查看全文>>>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函数及其表示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 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查看全文>>>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指数函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

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入

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什么是函数?

s: --------

t:主要是体现两个变量的关系。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陌生,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

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x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x )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x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

从 函数特征分析: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x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

c:定义: 函数 y = a 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x∈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

s:(讨论)

c: (1)当 a 查看全文>>>

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

为了大家能够在写范文的时候有范文参考。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2024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一师一优数学教案范文700字简短等。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