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总结 > 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 > 导航 >

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2024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大全

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

1.咬定青山不放松

【出处】清代郑燮(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其核心内容是对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具体要求是严字当头、实字为先。“三严三实”是我们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根本保证,深刻阐述了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我们有多亲。这对指导我们建设“创新人大、活力人大、作为人大”、推动新时期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释】竹石: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是说扎根在破岩中的竹子,任凭来自各方的狂风猛刮击打,仍然坚定强劲。作者赞美竹石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隐喻了自己的风骨。后常被用来形容立场坚定和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动摇的意志。

引自《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xx年11月15日)

2.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耿m(yǎn)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注释】落落:形容孤高。

【解说】将军从前在南阳的时候就提出了这项重大的计策,常感觉无人理解而难以实现,如今看来,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啊!

引自《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20xx年6月5日),《人民日报》20xx年6月7日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出处】《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毫末:形容极细微的东西,此处指嫩芽小苗。

【解说】那合抱粗的大树,成长于小芽嫩苗;那九重高台,由一块块细土垒成;那千里之遥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耐性,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引自《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xx年8月19日)

4.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出处】北宋苏轼《代侯公说

查看全文>>>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时光如流水,又是一年夏天将至,夏日的绿,在蓝天白云下,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哪些值得推荐收藏的夏天古诗词呢?经过搜索和整理,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呈现“适合引用到作文当中的夏天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适合引用到作文当中的夏天古诗词【篇一】

1.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沈约《咏新荷应诏》

2.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3.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4.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午睡起》

5.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6.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杜甫《端午日赐衣》

7.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8.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____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12.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3.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14.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1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16.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17.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薛昂夫《西湖杂咏·夏》

18.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19.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20.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21.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陈璨《曲院风荷》

2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23.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24.接天莲叶

查看全文>>>

读《香菱学诗》,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地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所感动。林黛玉不愧为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好老师,香菱也不愧为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好学生。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她們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层面。

(一)教的极致

在《红楼梦》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們看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侑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侑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职责。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茖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侑了自信心,香菱自然尙了劲,从而侑信心侑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尙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用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且看林黛玉的教法:

第一单元,把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

第二单元,读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

第三单元,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茖性与想像力。

林黛玉安排的三茖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這正是后人归纳的境界三层次。

不仅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潜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

可领略了些滋味没侑?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來我听。你竟作一首來。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侑,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忙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祂缚住了。并用心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來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难为祂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而侑意趣的佳作來。

在這里,曹雪芹简直把教学的过程写绝了,我們读香菱学诗這一节,完全能够品读出另类的林黛玉

查看全文>>>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古诗文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透过阅读古诗词,我们仿佛能看到遥远的古代。高质量的中国古诗文的经典名句有哪些呢?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可以引用在朋友圈体现文化内涵的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可以引用在朋友圈体现文化内涵的诗词(1--23条)

1、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晋•陈寿•三国志)

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1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12、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王驾•社日)

13、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1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晏殊•醉翁亭记)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7、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

1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2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21、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2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2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可以引用在朋友圈体现文化内涵的诗词(24--46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2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6、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7、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国)

28、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唐•戴叔伦

查看全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怀和宣传部、文联的的正确领导下,我社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一、年初召开了一次全体理事扩大会议,到会34人,并邀请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熊水芳、副主席张星波及秘书长刘正初三位领导出席指导。会议由常务副社长宋赛云同志主持,社长罗传学对2010年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对2010年工作作了初步设想。

二、诗社领导敬向部分高龄诗友拜年

2月5日、7日、20日三天,诗社领导罗传学、宋赛云、廖能新、江代潜,驱车前往洞阳、北盛、丰裕、沙市、赤马、荷花等地,敬向邓储宝、潘锦霞、袁水大、陈恒安、邓白洲、邓绍禹、龙德高、曾远艾八位高龄诗友拜年,并赠送了简单的慰问品。其间先后有当地社友苏光庆、邓彰发、卜农生、陈湘三、肖正平几位陪同。

三、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与文艺创作室联合承办了纪念宋任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诗词大赛。大赛收到全国部份省市的诗稿1000余首,经初评、复评、终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佳作奖30名。入围诗词作品400余首,现正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其获奖作者的荣誉证书和奖金,均已发给作者。

四、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开展了“祖国颂”全市中小学生诗歌朗诵和诗歌创作比赛。

1、我社与浏阳市关工委、教育局、团市委四家联合举办“祖国颂”中小学生诗歌创作比赛,参赛学校92所,参赛诗稿462首,经诗社组织评委评定:一等奖6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20人。均发给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2、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我社与教育局联合承办了“祖国颂”中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预赛参赛学校中学48所,小学41所。预赛在浏阳一中进行,评出特等奖中学组一中康托希,小学平头山完小胡巧;一等奖中学11人,小学10人;二等奖中学37人,小学30人。其中两个特等奖参加了长沙市“祖国颂”中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胡巧获一等奖,康托希获二等奖;决赛在田家炳中学进行,有25所中小学参加,评出一等奖4所;二等奖8所,三等奖13所。其中六所学校的配乐演唱节目被选参加了9月29日市委市政府在欧阳予倩大剧院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浏阳河诗会”。

五、诗词进校园三年百校工程(06—08)告一段落后,由教育局开出介绍信,诗社派出27名诗教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之后,11月3—5日又对其中较好的14所中小学进行了复查。通过复查认为,有太平桥小学、官桥

查看全文>>>
破釜沉舟的典故

总结归纳精选(1):

破釜沉舟的故事

【解释】

釜是锅,舟是船。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由整理]

【成语典故】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企业标语大全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必须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那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最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总结归纳精选(2):

破釜沉舟的故事:

【成语】:破釜沉舟

【拼音】:pfǔchnzhōu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

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立刻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查看全文>>>

还在高中时就曾断断续续的看过几集同名电视剧,被剧中主人公李云龙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所振颤。于是这个假期就找来了《亮剑》这部小说,原汁原味的欣赏了一翻。

晚自习当班的那一天,2011年12月30日夜八点半至十一点,我怀着虔诚之心,拜读都梁创作的《亮剑》,今天读完了,心中况味一言难尽:

客观地讲,李幼斌塑造的李云龙形象非常成功,他的出口成粗,他在战场的敏锐,他的真性情,他的朴素的情感,摄人心魄。相比之下,《新亮剑》中黄志忠的表现力差了许多,赖劲十足但精气神不够,不能为了表现粗犷而故作粗犷,有些气韵是内在的,你模仿不来的!

读罢全书,我真的是感慨万千:这是一部有着较强艺术风格、具有史诗风格的战争题材悲剧小说。小说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武斗与智斗、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塑造出了一个身经百战、性情暴烈、敢爱敢恨、大智大勇的铁血军人形象李云龙。全面展示了我军在战争年代,不怕艰难、勇于拼搏的顽强作战的亮剑精神!

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是李云龙绝非一介武夫。他与黄埔军校毕业生、国军高级将领楚云飞谈论对战争的看法,绝对不落下风。通过亲身体验,李云龙是这样诠释亮剑精神的: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叫做亮剑。

任何一支部队都要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军通过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走向强大,靠的就是这种灵魂!就是我们军队指战员的亮剑精神!纵然敌众我寡,纵然深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理应是我们的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在坚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亮剑精神指引者我们整个民族坚强的抵御外来的侵略,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有人却认为现在是和平年代,亮剑精神可有可无。我恰恰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中国,我们太需要这种敢于向对手、向困难叫板的勇气,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这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精神了。

电视剧拍到李云龙他们上军校就戛然而止了,原作交代了之后的状况,赵刚夫妇的双双自杀,李云龙的自

查看全文>>>

近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谁?答案是苏东坡。是的,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让我们借古人政绩观呼唤以民为本以廉为首的官员人格。苏东坡。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想,每个人的生命旅程,总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舍得抛弃、懂得忍痛割爱,脱去那些影响我们成长的物质和思想,剥去自己丑陋外衣,去除身上束缚,才能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只有无所畏惧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完美,才能长出生命的翅膀。苏东坡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最喜欢他的所在。

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人格魅力,是一个领导者在工作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格,是一个领导者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不否认作为领导者大多都具备了胜任本岗位工作的才智魅力,但未必就有作为一个领导者具的人格魅力,而作为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必然在生活中得到表现,在工作中得到张扬。

《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一些官员的蜕变,不是偶然的,蚁穴失察必崩大堤,小贿不拒定成巨贪。我们不难想象,那些把重金衬托的世俗人情,把逾越法纪的生活方式,当着潇洒走一回的领导人,等待他们的不是美好的世界,而是冰冷的锁链。

如果在工作决策中常常搞一言堂,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就是因为一个贪念,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还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步一步堕入贪腐的深渊,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是的,它腐蚀的绝不仅仅是千丈之堤,而是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读《习近平用典》,既对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苏东坡从政为官40年,曾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但一直坚持为官以民为本,坚持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即使是在被贬后,仍然专注于为民办实事,这与习近平对好干部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

从这些典故引用中, 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乱用,有权不能任性。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

查看全文>>>
指鹿为马的典故

总结精选(1):

指鹿为马的故事:

【成语】: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由整理]

【典故】: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样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明白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十分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样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最后导致秦朝灭亡。

总结精选(2):

指鹿为马的典故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

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之后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1、成语故事

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之后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之后,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但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

查看全文>>>

我相信我很早之前就开始构思这样一篇文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书,感到了失落,这种陌生的失落持续了很久,这倒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让我伤心,而是真真正正的因为我读完了。那时我才刚上初一,并不具备理解其深意的能力,但这种感觉还是头一回,于是,就像一部冗长的史书一般,直到今天,总共四年,我仍在不断地去感受这本书。就仿佛攀登一样,攀得越是长久,越是高险,看到的就越是辽阔。往往读者读完后的内心活动是牢牢被书抓住,以至于不知所措的,感悟到的会逐渐铭心刻骨,而通读一遍就能高谈阔论,提笔写下读后感的,除了虚荣和冷清,还有什么内心可言呢?读后的感,不以歇息回味的感,说谎罢了。就像耶稣说的: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四年前读这本书,只是顺手一翻,看见里面的一些字眼,便知这是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家庭故事,觉得里面的故事挺有趣,又刚好合我的味口,就拿来读。在新华书店里几个小时便读完了,的确,这里面的故事很吸引我,但仓促之间我又读得有些没有头绪,而我当时只是喜欢里面不知是收集民歌的少年还是福贵身上发生的故事,虽然脑中很迷糊,但同时很充实,这是我在那时那地的体会,自己多读了一本书,多听到了一个故事。

那时看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小孩在听故事。有一天,在新华书店里,又见到了这本书,是在推荐阅读的书架上,竟全无印象,翻看几页也全无相识之感,我同样觉得故事有趣,又刚好合我的味口,便读。只是这一次是买了带回家读。也许是那时思维更加的奔突,觉得好,但读着读着,便有了似曾相识之感。终于,我捉摸着,回忆起来。我像捡到了宝藏一样,似乎自以为是缘,便开始写感想,但是,我觉得空虚,这种空虚是无法抵抗的,我张开口,可一说出话便是在叙述书里的故事,末了再加点这故事怎样的感人,我觉得空虚。于是抛了笔,欠身去捧书接着读。但我始终都像是一个看客,在一个家庭的旁边伫立,就这样看着,看着,像长流的细水一样永恒,不起波澜。

这样又持续了两年,没有太多的感想与言语,但也总会尝试写一写,总不称心,我开始觉得两次偶然相逢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即使自己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像福贵一样变得坦然,平静,令人兴奋也不惊讶,令人悲伤也不苦痛。即使不断品味这书中的现实。有时我会想《活着》变成一个童话故事,或者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现实作品,如果成为这两者中的一个,我的不解与悲伤也许就能得到缓和,

查看全文>>>

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

范文资讯网工作总结频道为您提供2024年精选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范文,包括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怎么写、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开头、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结尾、引用典故诗词工作总结2200字模板大全等,同时还有工作总结格式和写作指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