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 > 导航 >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2024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范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

读《中国文人的活法》由感

 

《中国文人的活法》的作者李国文,这是一位这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坎坷人生阅历的文坛老人反思历史人物悲欢离合、大起大落的命运,洞悉当今现实善恶美丑人生百态所得出的肺腑之言。

这是一本内融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人生哲理描绘于一体,充满人生智慧、给人带来莫大的阅读快感的佳作。作者对他们深刻的揭示、独到的剖析,生动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文人、古人,读了本书也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提到文人正可谓星罗棋布,不可计数。这其中既不乏流芳百世者,亦不乏遗臭万年者,再加上庸碌无为者就更是无法计量。再观他们的活法,中国文人多处于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集团,受到极高的礼遇。然而他们当中却鲜能仕途得意且名垂青史;的还是大才难展,壮志难酬,屡遭小人构陷,权臣排挤,现实打击之人。

“活法”,这也是从古至今每个人想解而又难以解开的疙瘩。就像书中有些人物不太为我们所熟悉,但作者从中挖掘出了有普遍意味的东西;有的人物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越是这些人,作者越能挖出别人看不到或看到不愿说的另一面,正如序文中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通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点点的碎影。”他们或活得很有名,或活得很有趣,有的令人哭笑不得,有的令人咬牙切齿,有的令人鄙视,有的令人崇敬,有的令人叹息。他们的为人、性格、奋斗目标以及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打上的烙印,他们的身体力行,无不使人感悟到,选择了什么样的“活法”,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什么样的命运。

本书选取了不同时期文人的生存选择与历史境遇,既有我们比较熟悉知的秦相李斯、魏帝曹操、文豪苏东坡、才女李清照、大诗人陆游、廉史海瑞,又有几乎被历史淡忘的、西晋附庸风雅的王衍、淹没在“巨贪”下的作为诗人的严嵩,等等。作者描绘了他们选择的不同活法和为人,以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形象,启迪今人的人生思考。

自己肯定算不上文人,可看任何文章内容时都不自觉的迁移到自己身上,从古人的人生经历和过程我们可以更好的去把握自己,虽然生活中自己有时会有点迷茫,有点浮躁,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去感受,去领悟反省自己时,总感觉也有他们的影子存在,仿佛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溪流,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人活一世,树活一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和亲朋好友带来幸福,给自己身边的人带来 查看全文>>>

中国文脉读后感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一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

查看全文>>>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初论及文脉,我不能说一无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约是如山脉一般的、专属文化的一条脉络。然而却从未想过这脉络中涌动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组成了这脉络。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吗,还是所谓文化呢?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怀揣着对脉的一种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的基础。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因它只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我从未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真情的文字。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

查看全文>>>

中华之魂,于人精神,人之精神,榜首非古今之先进文人所居。

金戈铁马,战死沙场,忠君爱国,护卫家乡,此乃武将,然此类人可建国,不可荣国,可立业,不可兴业。武圣曾云:最上伐谋,足见其想。武诚可贵,然文更上。

文有儒家孔孟,战国屈平,西汉子长,三国孔明,两晋元亮,元朝汉卿,盛唐杜甫,五代后主,北宋子瞻,南宋易安,明之唐寅,清之魏彬。此类皆才,可建可荣,可立可兴。如取太白之诗,东坡之词,汉卿之曲,羲之之字,读则振聋发聩,诵则喜极忘悲,唱则不知肉味,誊则蓬荜生辉。实乃中华文明之瑰宝,华夏子孙之传奇。然此类杰出之人,必遭妒忌。遂取此书,以读其传奇,解其死迷。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辛苦。明有嘲笑挖苦,暗含陷阱嫉妒,下有黎民受苦,上有吾皇我主。欲入仕途,又惧其危机四伏,小人不可计数。朝中权贵,官官相护。我爸是李刚,他舅是皇上。但若不打击,何以为黎民造福,免受痛苦?后为人伸冤,替民辩护。遂常入狱无故,含冤无数。古之文人,皆有此类经历,甚死于牢狱,郁郁而故。此为一。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易。其少年多单一,青年多努力,壮年多别离,老年多含屈。或身出寒门,亦或书香门第,其皆有一,学习努力,始终如一。再加以父母激励,事物外力,则远必至,功必成,名必就,国必齐。此为二。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幸。先丢官,再牢狱,后丧偶,终国亡。纵观此书,遍数文人,少则经一,多则遍历。但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悲愤化作回天力,破马长枪定乾坤。人才之幸于挫折,人才之不幸亦于挫折。此为三。

此上三点,皆为文人共性。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王半山曾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太白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子云:大凡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足可见困乃文人之必经,难乃文人之必历。若无困难何以百折不挠,百炼成钢,何以成就正真正的文人之王!此书之意,皆在于此,孰能知其哉!?

查看全文>>>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篇一

文化无疑是一个高频率使用词语。但究竟何为文化,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再进一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难说清。张岱年先生与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则试图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文化问题讲个明白。

文化定义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发生过一场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义之争。英美学者在指称文化时,常常用文明这个词,但是德国学者则常常使用文化这个词。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争论,实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中两种对立的传统:即英美的实证社会学传统和德国的历史哲学传统。在实证社会学传统的研究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历史哲学传统的研究者认为,文化是一种以生命或生活为本位的活的东西,或者说是生活的样态,他们认为文化的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着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观点。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之意,西汉的刘向曰:“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难看出,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通俗地讲,文化是“文”与“化”的合称,如果“文”不能影响、教化、感化人类的心灵,给人精神性的启迪,那就不能成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没有文化的,可文人对山进行赞美写成优美的诗句,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与启迪,那么自然中的这座山,就赋予了文化的意蕴。

此书对文化如此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书中探讨中国文化精神时,基本上也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之上拓展开来。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同这个定义,可是对此定义中提到的物质、精神等关键要素,想必不会提出强烈的质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异

任何一种文化能持续发展,必然有着特定的精神作为支撑。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何为中国文化精神?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查看全文>>>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作者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3个多月。一来作者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解的少,驾驭不了。

何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之博大,辐射四邻。作者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在哪里;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民一主自一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律不见形成;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兵文化;13.孝文化;14.士文化

个人--家族--集一团一--天下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由于中古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为集一团一式,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也是对这种禁锢生活方式强力反抗的结果,所以西方人看重个人和一团一体;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大家族为单位,受周孔文化影响,看重家族和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基本单位的家族,一下跨越到天下,中间缺少如集一团一等的过度。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使得中国并不同于普通的国家。政治上,常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进入上层,不能形成阶级对立;经济上,由于遗产均分等传统,使得资本无法集中,总是小工小商,亦不能形成对立的阶级。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于国家相浑融。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向里用力。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要负起无尽的伦理义务,摆脱不得,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便有反省,自责,克己,学吃亏等传统教训。在一般老百姓,寡欲知足,安分守己,并非领会了孔子哲学,由社会构造中锻炼出来。

士,原初专指执干戈配弓矢的武士,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中国旧日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自我维持的乡治.在整个自治过程中,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一性一,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这就是士人之事了。士人居四民之首,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同时对于君主,则时常警觉规谏他,要约束自己少用权力,而晓得恤民。对民众则时常教训他们,要忠君敬长,敦厚情谊,各安本分。在整个社会中,士人居于中间向双方做功夫。

中国文化的早熟,是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亦是一重要缺点

查看全文>>>

中国文化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比如说:中国的诗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具有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中国文化多么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啊!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看阅读吧!

《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

首先讲什么叫文化?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朝代,而是指整个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的话,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点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将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一元的话,那么既无法交流,也无需交流。

遗憾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

我们讲强势文化,其实说得坦率一点儿,就是美国文化。在现在世界上,美国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正以非常强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向全球推进,它不仅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样也在影响着那些有着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国家。所以目前在欧洲,不管是法国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国也好,同样也都在思考对于美国文化这样一种流行的强势文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的问题。

于是,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关切的一个问题。不然的话,自己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精神都会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体性以后,这个国家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

但我们不能采取抵制的办法,说我们干脆不交流,这是不行的。当前有一些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有时候就会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比如现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国

查看全文>>>

中华之魂,于人精神,人之精神,榜首非古今之先进文人所居。

金戈铁马,战死沙场,忠君爱国,护卫家乡,此乃武将,然此类人可建国,不可荣国,可立业,不可兴业。武圣曾云:最上伐谋,足见其想。武诚可贵,然文更上。

文有儒家孔孟,战国屈平,西汉子长,三国孔明,两晋元亮,元朝汉卿,盛唐杜甫,五代后主,北宋子瞻,南宋易安,明之唐寅,清之魏彬。此类皆才,可建可荣,可立可兴。如取太白之诗,东坡之词,汉卿之曲,羲之之字,读则振聋发聩,诵则喜极忘悲,唱则不知肉味,誊则蓬荜生辉。实乃中华文明之瑰宝,华夏子孙之传奇。然此类杰出之人,必遭妒忌。遂取此书,以读其传奇,解其死迷。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辛苦。明有嘲笑挖苦,暗含陷阱嫉妒,下有黎民受苦,上有吾皇我主。欲入仕途,又惧其危机四伏,小人不可计数。朝中权贵,官官相护。我爸是李刚,他舅是皇上。但若不打击,何以为黎民造福,免受痛苦?后为人伸冤,替民辩护。遂常入狱无故,含冤无数。古之文人,皆有此类经历,甚死于牢狱,郁郁而故。此为一。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易。其少年多单一,青年多努力,壮年多别离,老年多含屈。或身出寒门,亦或书香门第,其皆有一,学习努力,始终如一。再加以父母激励,事物外力,则远必至,功必成,名必就,国必齐。此为二。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幸。先丢官,再牢狱,后丧偶,终国亡。纵观此书,遍数文人,少则经一,多则遍历。但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悲愤化作回天力,破马长枪定乾坤。人才之幸于挫折,人才之不幸亦于挫折。此为三。

此上三点,皆为文人共性。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王半山曾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太白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子云:大凡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足可见困乃文人之必经,难乃文人之必历。若无困难何以百折不挠,百炼成钢,何以成就正真正的文人之王!此书之意,皆在于此,孰能知其哉!

查看全文>>>

《论中国》这本书是我在综合部看到的,听人说起过,正好看到顺便借来一读。关于基辛格应该说每个中国人都多少了解些,他是中国与美国建交的铺路石,而且和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都结下了深深友谊,为中美关系做出了突出的个人贡献,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说他推动了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使中美两个大国结束了20多年相互对峙,终于走向和平。

基辛格在2011年自己88岁生日,其大作《论中国》正式推出面市,引起各界反响,他的基本想法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使对中国了解不多的美国人能够对中国有一个基本的印象,本书主要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视审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多是告知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其影响是深远的。

作者为了美国人能够真实的、深刻的了解中国,了解东方的思维,开篇就中国的独特性作为首篇,纵论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并且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是虽欲穷共渊源而不可得。接着介绍儒家学说,这个是中国数干年的价值观的核心,把儒家学说放在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的高度上,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比作是西方《圣经》和《宪法》的结合体。如此高度评价恐怕中国人也未必全部能体会,可见作者深意,要让美国的下一代熟悉中国,不可不从根源上介绍并了解之。

如果说后面篇章都回忆作者与中国交往的经历与片段,那么首篇绝对是中心,是了解中国的钥匙。基辛格并没有仅仅止于儒家学说,而是进一步探析,探析在儒家学说影响下形成的东方思绪和东方文化。最后浅谈《孙子兵法》以及通过中国围棋和国际象棋对比来谈,来讲东西方的不同。这也是我个人写这篇读后感的关键所在。希望身边的人要充分重视中国最本源的东西,而不是舍弃之。如果舍弃,那么中国将是无本之末。正是因为儒家学说所延续的东方思维影响了一代代国人,甚至东亚、南亚各国。

《孙子兵法》共介乎于诗歌体与散文体之间,虽问世已两千余年,然而这部含有对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认识的书到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的思想经典。多可叹的、可欣的中国传统著作,至今仍能被一个西方人奉作经典,我们怎可冷落。毛泽东出神入化的适用之,建国强国;胡志明和武元甲运用之,使越南战胜了入侵的法国、美国。作者这么评价《孙子兵法》:在今天读起来,依然没有丝毫过时之感,颇感孙子思想之深邃,为此孙子跻身世界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行列。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失

查看全文>>>

汉语是一种“活”的语言。具有动态性、艺术性和整体性,这些性质与中国的含蓄委婉,在一统思想等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一起来看看汉语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吧!

汉语与中国文化读后感【1】

语言是区别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作为社会性的人所特有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无疑要融进当时人们社会生活所特有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受当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物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反过来,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最重要工具,还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需要,文字的出现成为必然,众多古文明的文字都是以象形的形态出现的,汉字也是由象形发展而来,从今天发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到现在我们使用的简体字,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表意文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汉语蕴含了厚重的中国文化,首先表意的汉字其本身就具有明显的人文性,从象形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生活中各事物的观察能力及其活动所涉猎的范围。指示、会意、形声字更体现出古人丰富的想象、高度发达的思维以及对事物现象的分类等。如汉字中“示”部字之多,可以看出先辈对祭礼的重视,这是当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的见证。

汉字这种独特的结构和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还造就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或者说是书法文化。书法的背后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文化心理和高远空灵的意境美。不单书法,包括绘画艺术,诗歌都追求这样的境界。中国的诗歌对语言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打破了现代的汉语语法规则,或者说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语法体系不适合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土壤。如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是完全不讲求语法中的构词规则的,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下形成的,通过逻辑分析是不能理解其本意的,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很难完整地理解成语、典故、俗语等。如“足下”、“染指”背后是一定的历史事件,不了解这些故事,就不能理解这些词语。西方的“不和的金苹果”、“阿基琉斯的脚踵”背后是古希腊神话,单通过字面分析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中国的语言重神不重形,这与中国的表意文字,中国人的悟性思维、重语感不重逻辑分析是分不开的。在当代的国语教育中,西方的语法体系占据了话语霸权,对语句进行解剖式的语法分析,使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语文传统丧失了其生存的价值。在母语教育中应根据汉语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学

查看全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初中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高中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0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