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拉贝观后感作文 > 导航 >

拉贝观后感作文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文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熟悉自己的内心。如果写不好作文,可以从自身出发有意识的去改变。请看以下范文资讯网编辑为您收集的“《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相关内容,如果这个网站给您带来了帮助请动手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拉贝日记》观后感作文【篇1】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

查看全文>>>

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篇“《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当我们看到一些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时,每位观众在观看时对于电影的领悟都是不一样的。观后感是作品启发心灵和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想要撰写出优秀的观后感,必须先看懂原作。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1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我不是写手,只是想抒发下自己观后的心情。我希望有更多人的走进影院去支持拉贝日记,支持南京!南京!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2

1937年,拉贝在南京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大老板,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当时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传开了,拉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为什么南京还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纳粹德国将领带领着中国军队打的十分出色。

但拉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军队正准备发动进攻。

1937年12月5日,拉贝去见了几位德国纳粹党员。所有党员让拉贝快回德国,因为日本军队马上就要进攻南京了。但是拉贝不想回德国,因为日本和德国是友国,还有,如果回了德国那他会倾家荡产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轰炸机来了,拉贝看见后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后许多的员工和难民往场屋跑,但是警卫们不让他们进。拉贝知道轰炸可是会要了人命的,何况还有自已的员工,他下令把门打开,门打开了但轰炸机如果炸着里怎么办?这时他突然想起有党员送给他的一个超大的纳粹旗,他马上叫人拿来了纳粹旗在打开由4个

查看全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精]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系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1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2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

查看全文>>>

《猫咪小贝》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猫出生时非常虚弱,声音象老鼠,猫妈妈给它起了个名字小贝。在一次偶然事故中,小贝失踪了,被一个小男孩捡走,送给了妹妹。小贝为了自由,从男孩家逃走了,从此,开始了它惊心动魄的历险。小贝遇上洪水、见到食肉动物,都机智地躲开了。它还交了许多朋友,学会了飞。在森林里,救了许多朋友:猞猁、小鹿等。小贝变得强壮了。小贝历经千辛万苦,搭猎人的车回了城,猎人停车后,它把猎人的偷猎罪行暴露在警察面前,立了大功。小贝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空无一人,原来它家搬走了,它只好再次流浪。途中,它救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猫,却发现是它哥哥小宝,它哥哥已经在妈妈的溺爱下,和小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懒惰、懦弱,生活不能自理。小贝、小宝回家后,妈妈惊讶地发现,小贝比小宝高大,而且比小宝坚强、勇敢!以后,它们一家又过起了快乐的生活。

看过这部电影后,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不经过磨练,就不会成器。大家说,对吗?

查看全文>>>

国庆节期间,我和爸爸去了南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回来后我让妈妈买了一本《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是一部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它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这个耻辱的日子,在中国人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耻辱。从这一天开始,30万同胞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在当时,中国人虽然人多,可人多又什么用呢,我们的国力比不上日本,国内工业基础又差,武器装备落后且数量少。日本军国主义在12月13日这一天,开始了疯狂的抢夺和侵略,丧心病狂地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活埋、枪杀、砍头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两个日本军官,居然进行了杀人比赛。杀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自吹并拍照留念,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我们要向帮助中国人避难的外国友人致敬,向曾保护了30万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先生致敬。

南京大屠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忘却,它用血泪史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我们每一个学子,要奋发读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查看全文>>>

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六年级拉贝日记观后感”,写作品名观后感有什么要注意的重点呢?观后感有助于梳理思路更加明晰我们对影片的评价,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处请将其保存下来!

六年级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1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曾经有幸阅读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之一便是《拉贝日记》。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对人性、勇气和责任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拉贝日记》是由纳粹时代的德国妇女儿童救援协会创始人拉贝与他的妻子内娜共同记录的日记。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在中国南京的救援行动,以及对南京大屠杀的目击和记录。通过拉贝和内娜的双重视角,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当时南京的动荡和残酷。

这本书让我对拉贝和内娜的勇气和决心深感敬佩。在纳粹统治下,很多人被恐惧所笼罩,但拉贝夫妇却敢于站出来,为受难的中国人提供庇护和援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最危险的时刻留在南京,为无辜的人们筹集食物、衣物和医疗用品。他们不仅救助了许多儿童,还带领他们学习和生活,尽力让他们忘却战争的阴影。在困境中,拉贝和内娜的坚守和无私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人性的黑暗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人们的残忍和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被残忍地屠杀和虐待,而那些加害者则满足于他们的野蛮行径。这种人性的黑暗面让我感到震惊和痛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维护那些至善至美的价值观。

拉贝夫妇对于人类良知和责任的坚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不仅是救援者,更是见证者,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他们希望通过这本日记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和反思。他们相信,真相是无法被掩盖的,他们的记录将为那些无辜者伸张正义。这种坚持和责任感让我深深地感动,激励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要有勇气去揭示真相,关注正义。

通过阅读《拉贝日记》,我对人性、勇气和责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忽视并放任任何一种侵犯他人尊严和权益的行为。要学会关注他人,与他们携手去创建一个更加和谐、宽容和公正的世界。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更是的使命。

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一直将这种人性的关怀和责任感融入到我的工作中。我努力追求以真诚面对每一个人,用我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帮助他们,且始终坚守对真相和正义的坚持。我相信,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信念和追

查看全文>>>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查看全文>>>

《简爱》是一种脍炙人口的爱情剧,而其中几乎平凡的故事所揭露的对爱情实质的讨论更是被世人一代代的广为称道,而今再看简爱同样沉醉于爱情的咏调时也引发了我的另一种思考。

这种思考的角度是从伯爵对于他那个疯了的妻子引起的。简爱故事的高潮起犹在于举行婚礼时竟突然发现原来在爱情中竟存在着如此大的障碍。普遍的思考角度都是由此而引起对简爱他们对世俗不顾而最后忠于爱情的感叹,而我要说的这种思考角度则是,伯爵如此对待他的疯子妻子反应了什么?

正如伯爵自己所说,他如此所做已是非常的仁慈,而如今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时却是法律不允许的。自己的仁慈之举已成为自己幸福的障碍。这对矛盾就是在社会角度的人道主义与自身的角度自我的幸福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自古有之。从来都不曾消失过,微观来讲是一种人道主义与自身幸福的追求间在某一种特定环境中所存在的矛盾。而宏观来讲则是一种社会环境与自身选择,一种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间存在的冲突。而这点也正是简爱所要揭露的主题,只是在此处用伯爵所面临的选择来揭露,则显得更为深刻点。

人,作为社会的群体动物,从有智慧存在起,就一直在自身的本性人性和社会所赋予的社会道德的人性之间徘徊。从两种的对抗则常常前者屈服于后者。故历史上常看到,在社会道得以继承的同时也是个人本性所遭受的悲剧。而简爱最后的结尾虽然是靠一场大火这一因素来冲淡了社会道德的束缚从而实现个人本性的胜利但在那个时代的作者来看这已是对社会的一种最大的反抗了,并且是以胜利结束。

因为我们已从简爱之中看到了学到了这种信念,而这正是简爱的魅力所在。

[作文:简爱观后感] 查看全文>>>

举办世博会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梁启超等曾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渴望自己的祖国“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世博会观后感1000字。

时代的变迁,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开放的中国迎来了凝聚人类璀璨文明的世博会。30日夜晚,每一束灯光,每一簇焰火都放飞着国人的世博梦想。

蓝色和绿色逐渐成为灯光主色调,明亮、欢快、热情的节奏,让人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和谐美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在使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困难和挑战。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世博会期间,人们将就城市可持续发展交流经验。

从卢浦大桥飘来的led发光球变幻着红、黄、橙三色,顺流而下,绵延不绝。200多艘旗船在三艘快艇的牵引下,与顺流而下的led发光球在江面上交汇。快艇拖放着焰火,百艘旗船在彩球中穿行。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入场式”。

“浪漫之水”的构思源于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梁祝》,观后感《世博会观后感1000字》。黄浦江边一组永久性喷泉再现了这段动人的佳话。随着音乐的变化,水的舞蹈变成了水的银幕,大型放映机投射出缤纷的鲜花、万千蝴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倡导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相近相亲的和谐世界,始终是世博大家庭的理想。

金色焰火从卢浦大桥首先点燃。两岸及江面驳船上腾起五彩缤纷的礼花弹,相互追逐,争奇斗艳。

银色和紫色焰火率先登场,继而各种缤纷炫目的焰火相继绽放。“笑脸”等造型礼花描绘出开放中国的图景。金色礼花从两岸竞相燃放,在浦江上空相迎对接,形成“手牵手”的特殊造型。

随着《欢乐颂》的音乐响起,焰火竞相绽放,所有探照灯、激光、喷泉全部加入光与火的缤纷,一时间漫天璀璨,照亮夜空。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上海世博会追求的理念,世博局局长助理、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刘文国说,这次开幕式使用的焰火很“低碳”——烟少,声音轻,色彩非常鲜艳。

另外,本次开幕式2000把嘉宾座椅是用废弃牛奶盒制作的,节目单和手提袋等是用再生纸制作的,低能耗音响和led大屏也被大量使用。而本次开幕式上所使用的200多艘旗船也将赠送给残疾人运动员做训练使用。

“中国元素”在整场表演中贯穿始终。“鞭炮、锣鼓、中国红、梁祝,以及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的造型使整场演出实现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对接。”刘文国说。

开幕式室外灯光焰火喷泉装置表演总导演

查看全文>>>

大庆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大庆人都听说过:“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苦难也不怕。”大庆石油工人的楷模就是令人敬佩的铁人王进喜爷爷。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铁人纪念馆门前。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雕像,那不正是投身工作忘记吃饭的;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王进喜爷爷吗?他的后面不正是那象征着王进喜爷爷47岁的47个台阶吗?我走过去,一步、两步、三步??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着47个台阶。

到了馆内,首先是一个硕大的屏风,上面刻的是王进喜爷爷带领几名工人奋斗的场面。我真佩服王进喜爷爷啊!我们上了楼,到了一厅,先是王进喜爷爷留下的格言,其中一句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家里穷,我就给别人放牛,我知道牛脾气,牛总是付出的多,享受的少,所以,我要为革命当一辈子的老黄牛!”这句话体现出王进喜爷爷生前是多么的热爱革命呀!里面一件陪伴王进喜爷爷一生的破烂不堪补了又补的羊皮袄也让我记忆犹新,如果换成了我,换成每一位同学,都不可能穿这样的衣服。这样我更加敬佩王进喜爷爷了。

到了第二厅,我看到了那一台摩托车,那是王进喜爷爷得奖时得到的。我还从妈妈口中得知,那时,王进喜爷爷的住处离工作的地方很远,每天王进喜爷爷起的最早,睡的最晚,而且每天要走二十多里路那。我想:有了摩托车该不用那么辛苦了吧!在二厅,我还看到了那时的学校,里面灯光很暗,但黑板上方的八个大字非常明显“好好

学习,天天向上”我为他们破旧的学校感到震惊!

最后,我们走进第三厅。在哪里,我了解了王进喜小时候的情况。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生下了他,很高兴,便按习俗把他称了一下——十斤。父亲便管他叫十金娃。可长大却又黑又瘦,便改名为王进喜。王进喜爷爷三岁时他父亲便去世了,六岁便上山砍柴换钱了,七岁就给地主放牛,经常被地主骂,常常吃不着饭。看到这,我为王进喜爷爷感到悲伤,如果他生活在这个年代,早是被家人宠着的心肝宝贝了。

假如王进喜爷爷还活着,我就会站到他的面前,大声喊道:“爷爷,您是我们的骄傲!”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