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 导航 > 《中国人盗墓史》读后感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盗墓史》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人盗墓史》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如果你没读过此书,看到这样的书名,你会联想到什么?是不是现今流行的盗墓笔记或鬼吹灯等系列小说、影片和连续剧?可是流行的盗墓小说也好,盗墓影视作品也罢,并不等于流行盗墓文化,盗墓小说也代表不了盗墓文化。

整本书参考了《史记》体例,分列了帝、王、臣、儒、兵、匪、僧、宦、民等九大篇章,以人事为主,胪列重大盗墓者22人,各个朝代、各个阶层、各种动机的代表xing盗墓现象,shenru浅出地描绘了五千年中国人盗墓历史。如果你觉得读史太过枯燥,那么《中国人盗墓史》就不失为另类读史的最佳选择。尤其对于我这种历史白痴来讲,基本大致可以了解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发展进程。作者并没有强加太多个人观点, 更多是参考了相对事实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尽量还原接近真实的历代国内盗墓史。这就区别于纯粹编造来吸睛的盗墓小说,甚至导致后来很多不法盗墓者用这种不实当理论依据。有这样的书,才能正确引导有些人对盗墓的正确认识。
成功与否,或者盗了多少数目的东西,本不属于你的东西,盗了就是盗了,那么你就是贼!而这里头有各个阶层都参加,甚至本身作为行为标兵的帝王都有参与,说明yu)

二类是奔墓内的墓者。这大概都是复仇类的,一般我们都会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生前哪怕做过最大的坏事,既然死了就应该得到尊重。如果人死后,特别是下葬后再被挖出来,那就是人间最大的酷刑和惩处了。比如曝尸鞭尸烧尸等等,这种事情,心中得带有多大的仇恨才敢做出来,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明:仇恨带给一个人的危害xing极大。过去不是的法制社会,多少惨绝人寰,多少心狠手辣,让人心惊肉跳。

一边,我为自己生活在现代社会而有点幸灾乐祸感,但更多的另一边,我在深思,虽然现代法制社会,不会有那么可怕历史重演的一幕,但有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或者隐形欲将爆发,那么该怎么办呢?作为教师,我觉得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从教育抓起。教育真的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更应该净化心灵。孩子的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中都是被成长环境深深影响着,如果他是善良的,心怀感恩的,那么他就是受到了一份很好的教育。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有一定社会背景导致的,所以教育是个当下急迫、漫长而又责任重大的过程。具体关于教育就不在这里赘述。我希望所有的人民教师和天下为人父母都应该重视教育。根基犹如肥沃土壤,根基好了,花必定开放娇艳!

各自担起自己那份的责任和使命,就定有花团锦簇的美丽花园!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范文一

老公给我买了一系列易中天的作品,读过《品三国》后,我又拿起了《闲话中国人》阅读,我想知道,做为厦门大学教授的易中天,是如何品读中国人的。

我以为,易中天会写一本官样文章的正书,从学术角度把中国人抽象化,理论化,然而,读着读着,却让我沉迷其中而不舍放手,他用闲话般的语言,唠家常的方式,风趣幽默地解读了中国老百姓的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等等这些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轻松中切中要害,不让人感到沉重,让我读后感到现实就是那么回事,谁也回避不了,谁都明知故犯,都有从众的心理。

比如,今年国庆长假,不少新人结婚,亲朋好友自然要奉上礼金,而远在外地的亲朋,有的因囊中羞涩,不能亲自到场,就发明了给新人充话费作为礼金的方式,既省了钱又保全了面子。平时,我们中国人爱请客吃饭,爱送礼办事,爱讲排场,这些我们习以为常又有些麻木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易中天认为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我细细品来,也觉得很有道理。

我常常看到一些作家,发表一些评论中国人和外国人文化差异的文章,也常常听到国内一些人说我们中国人在国外怎样怎样,其中有抱怨,有感叹,有批评,甚至怒其不争。是啊,我们中国那么大,人又那么多,地域文化的不同,人的素质的参差不齐,必然使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也会表现出个别人的丑陋,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能一概而论,全盘否定。

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风雨洗礼,大浪淘沙,沉淀的一定是被我们传承下来的精华。事实可以证明,远的不说,就从近两年来国家发生的大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值得歌颂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和难以想象的凝聚力。从去年的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到今年的祖国六十年大庆,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风采。

不知哪个名人说过,中国人表面看似一盘散沙,把他们装进盘子里,就抱团了,就有凝聚力了,而这个精美的盘子就是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范文二

易中天的《闲话中国人》,我已断断续续读上一阵子,要么是在午睡室看十来分钟、要么便是在一天之后打开床头灯就着呵欠装模作样的摸上几页纸,尽管如此,仍是惦念此书,因为它通俗易懂。

按照作者的说法,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这本书似乎也是按照这个思想内核来组织的。看引言中如此评价,我实在是一开始就糊涂了。在我的一贯想法中,中国人是最没有群体意识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小农意识,哪来什么群体?不过看了几章以后,觉得若有所悟,这里所谓的群体意识,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群体意识!换句话说,没有个体、只有群体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回避了人性自私的弱点,却在见不得光的情况下把这个弱点发挥到了极致。书上有个例子,单独一个人在公共水房,水龙头开着,很少有(中国)人愿意把这个水龙头关掉。为什么?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关了自己得不到好处,不关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如果说有群体意识,就应该关的呀,可惜只有群体而无个体,那么结果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也就是其他人对自己的映像和评价,而不是真正的为群体谋求利益。这也是一种辩证法吧,所谓大家都为群体是不现实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只为自己。

回想一下,对自己了解多少?人体是最完美、最奇妙、也是最复杂的东西。人,亦如此。什么是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人,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这个含蓄深沉的民族、这个有着颇多繁文缛节、关系规则的文明古国,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人了。能以此为着述的主题,真有勇气,看易老师写的中国人吧。否则,怎么做中国人呢?

中,中国人是最没有群体意识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小农意识,哪来什么群体?不过看了几章以后,觉得若有所悟,这里所谓的群体意识,是没有独立人格的群体意识!换句话说,没有个体、只有群体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回避了人性自私的弱点,却在见不得光的情况下把这个弱点发挥到了极致。书上有个例子,单独一个人在公共水房,水龙头开着,很少有(中国)人愿意把这个水龙头关掉。为什么?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关了自己得不到好处,不关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如果说有群体意识,就应该关的呀,可惜只有群体而无个体,那么结果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也就是其他人对自己的映像和评价,而不是真正的为群体谋求利益。这也是一种辩证法吧,所谓大家都为群体是不现实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只为自己。

回想一下,对自己了解多少?人体是最完美、最奇妙、也是最复杂的东西。人,亦如此。什么是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人,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这个含蓄深沉的民族、这个有着颇多繁文缛节、关系规则的文明古国,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人了。能以此为着述的主题,真有勇气,看易老师写的中国人吧。否则,怎么做中国人呢?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读《中国人德行》

米舒先生:

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14天,在《“立此存照”(三)》一文中希望有人将《中国人德行》译出来,并把此书当作一面镜子。现在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了《中国人德行》,请您谈谈对此书出版的意义。 复旦大学 肖立

肖立书友:

读了你的来信,我便去书店买来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著的《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书前有唐弢先生1988年写的序《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唐先生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谈到《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又谈到鲁迅先生先前认为史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错误亦多”,但同时对“有些意见表示首肯,也有同感”。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今天重读新版此书,对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来讲讲史密斯其人,史密斯生于1845年,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来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工作,中文名明恩溥。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史密斯,史密斯建议美国退还庚款予中国,他的申述为罗斯福所感动,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在美国国会通过,以此款创办了清华大学,促进了中美邦交。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忍耐、坚韧、节俭、勤劳,也指出中国国民存在的问题:要面子、守旧、好猜疑、缺乏时间观念与公共精神,等等。这些问题,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有的问题如“轻视外国人”早已不存在了。新中国与旧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中国国民中的陋习是不是一扫而光了呢?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七不”已经多少年了,但乱穿马路,乱扔脏物的事还是天天发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每个中国人根治国民性中不和谐的行为是多么需要反省。在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同时,再读一读史密斯的书,我想也是有其必要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米舒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 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

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

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

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后宫佳丽三千。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这样说的原因是,中国绅士为他们的妻妾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一个避风港,显然欧洲人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没有仔细考虑过造成二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如他所说是中国人更加忠诚与无私吗?我看不是。我认为是欧洲人更加了解拥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所以他们希望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尽早将麻烦脱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损自己名誉。而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将自己的妾带回家,给妻子造成难堪与痛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这种堂而皇之地给新妾带来满足与安逸,给妻子带来伤心与挣扎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更加负责任吗?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辜氏的论调,欧洲骑士的这种行为更加有违社会伦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了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强烈控诉。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们除了允许纳妾之外,还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体系与机构,也就是古代社会的青楼。同样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给予承诺,这和欧洲人的行为又有何二异?

三、中国的理想女性是民族之花,文明表征。

辜氏在书中提到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真正的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哲,毕竟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更多的是被赋予三从四德、牺牲自我的社会价值。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老学究,辜氏在这方面其实是有所进步的。他将中国女性的这种无我境界,对丈夫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看做是这个民族的文明之花与文明表征。这和传统社会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红颜祸水的论调无疑要开明得多,高远得多。

辜氏的理想女性观, 是他企图向世人阐明的 中国人的精神的一部分, 也是他揭示的中国文明价值的一部分。我们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女性观重新审视整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热点话题。虽然时下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夫妻间的家庭暴力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时还无法彻底根除。但我相信只要女性同胞们懂得化过去的无我为现在的有我,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热爱生活与家庭,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是可以从几千年的旧思想中破茧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女性。

郁闷的中国人读后感


郁闷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一

早晨睁开眼,不舍得离开温暖的被榻,抓过昨晚遗留下一章的《郁闷的中国人》来读,看完后时间刚刚好8点钟,看着窗外的土地,已泛起一丝丝绿意。春天还是循规循矩的踩着约定来了,半倚在床头向远处眺望,似乎在了望春天,又似乎在了望清晨。合上书,在脑海里追忆整本书的内容,想不起来很多细节了,只能回忆出零零星星的片段。

谈到了社会压力,讲起来了新一代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心灵的脆弱,分析出了在计划生育环境下的农家子女也与土地失去了生生息息的联系,也如城里的孩子甚至胜于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溺爱和娇宠,这些不属于城市又不再属于农村的新生代在城市化边缘挣扎,极坏的情况下选择了轻生的不归路。

谈到了爱与爱情的区别。这个章节对我的意义是大的。终于从一个老者的角度屡清了心里的困惑与犹豫。爱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惊鸿一瞬,如一见倾心,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好感只需一眼就扎实的奠定。只是爱情比一瞬更久远了一些,参杂了与时俱进的坚持与伴足,参与了责任、照顾与共同的生活。爱是点,爱情是线。或许跟一生的时光相比,我们的经历过于短促了一些,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辨不清爱与爱情的比例。爱是一时的缘分,爱情是一世的缘分。既已遇见爱之短缘,更企盼久长不散的长缘。

谈到了各种身不由己。梁晓声说现代社会的国人既被现实郁闷着,又不得不适应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与潜规则,我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我也在作者自身看见了这种枷锁。作者的哥哥被托管在精神病院,作为一个囚禁的灵魂,每天都盼望弟弟将他接回家庭,梁晓声既已到了不小的年纪,按理是可以从心所欲的完成哥哥的心愿,但是他还是要兄长再等两年,许诺退休后待兄长如何如何。我很惭愧我读着作家的书,却同时在质疑着作家的托词,我不知道退休后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诺接兄长回家细心相侍,又不知道其兄长等得到那一天否。作家本身在描绘社会的诸多问题,透过其视角给自己的书命名为郁闷的中国人,我相信作家本身对这种郁闷定是有切身之痛的。每个人都眼见着许多不愿见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描述他,但能够逆不良而行的,恐怕作家本身也难以做到。对于精神病人的遭遇,通过姐姐的描述以及姐姐偶尔负伤的经历让我也有很多的了解。我知道能真正接这些病人回家的人很少,甚至心甘情愿去为这些弱势家属按时交纳看管费用都是极难情愿的。

大学时有机会会跟随班主任去老人院和儿童院去看望一些老人和残障的儿童,跟老人用地野边的野菜包饺子,给老人表演点节目,热热闹闹几个钟头后老人又重归于寂寞,我们不是他们的子女,怎给得了他们最需要的温存。在儿童院,残障儿童弯下身子抚摸我鞋子上的蝴蝶结,不能自控的口水滴在我的脚面上,我心疼的给孩子擦去口水,内心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能如此不厌其烦的照料他一辈子吗?恐怕不能的。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又无法时时得到神灵的相助。社会里的苦,可以看见的人很多,可以写出让人共鸣的书与博文的人很多,可是能起作用的博文与书是鲜少的。能救社会的不是语言,不是口号,不是主义,而是良善的行动。

只是这本杂文实在太零散了。或许是书里的现象在现实里已亲见的太多了,再读不觉新鲜,却更盼望有可以给自己燃起希望之灯的地方。合书后看地里吐出的新绿,我知道书里没给的希望,生活已经给了。尽管春土仍寒,却阻碍不了幼苗破土的希望。野草重生的繁冗,遮挡不住秋实待结的意望。

我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人情会越来越浓的,社会会越来越向善的。

《郁闷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二

如今,很多青年人往往经常把郁闷挂在嘴边,脱口而出,有时是因为某些事情没能如愿,有时是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有时是发泄出自己对社会的不公和不满

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中,开篇就说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人们郁闷于时代,可又不得不适应五花八门的时代规则。被两种力量(自我、社会)拉扯长大的中国人,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心灵之扁平呈现于脸,而满脸写的只不过一种表情失我之郁闷。

生活在当下的我自是无法理解文革时期的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环境如何令人郁闷,可当下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却无处不在的令我们感到郁闷。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受到了威胁,吃不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了;继而又是医疗问题,万一生个病,或身体某方面出了毛病,只能表示伤不起,看病实在难,去好医院难,要排队呀,治好病难,庸医滥竽充数的多了,更重要的是费用高;人在城市奋斗,总想着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房价是看得令人害怕,买房不起了,只能蜗居;好不容易读了个大学,找工作了,可是人家要的是关系,才不理睬你的能力和学历呢?唉!想想我一普通老百姓,要生活还真不容易,能不郁闷吗?

书中作者对《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是令我感受最深和最担忧的。梁晓声老师把青年阶层分为不差钱的富二代,中产阶层家庭的儿女,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农家儿女五层,除了富二代可以不用愁,不用担心,其余的几乎或多或少的处于一种担忧或郁闷中,就我看来,最最郁闷的应该算是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想想自己,算是农家女儿,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幸运,有着爱我的父母,他们有着简单的心愿,在农村过着简单而不复杂的生活,送我读书,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愿望,希望将来我可以生活得好,而我却也有我的无奈,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我似乎都在慢慢的摸索和适应,同在奋斗,同在拼搏,可几年后和我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我不想去思考。纵使我们的父母无法选择,但是未来的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我不去想自己是否有个好的老爸,有条平坦的路早已为我设计好,我选择靠自己奋斗。

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精彩。只要我们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希望就在前方。既然如今我们已减少鲁迅先生所说的奴性,我们这一代青年就应承担起当代青年的使命,做出一代青年的榜样。青年人不应该总把郁闷挂着嘴边,朝气蓬勃才属于我们。

《郁闷的中国人》这本书呈现出了社会中各种人对社会的郁闷,正如《圣经》所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但我们仍都怀着美好的信念,相信未来会更好。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我想大家都读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柏杨,她在20年前写了这本书,她那尖锐直接的语言让我震惊,让我感到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怀疑他说的是否是真的,不幸的是只要是坦诚的中国人,只要是明白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柏杨写的那些都是事实。

20年前的书那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然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丑陋的中国人》书中有很多言论真的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吗?那就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丑陋两个字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从中国人的头顶上而消失,还记得2011年发生了许多让中国人蒙羞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她还那么小就离开了人间,她的身躯被一辆辆车子压过,却所有人无动于衷。

从这件事我真的理解了柏杨为什么如此犀利的来写中国人的丑陋了,即使他也是一个中国人,柏杨并不是第一个批判过中国人的人,在近代也有鲁迅先生猛烈批判过国民性,他比喻中国当时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想必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那犀利的语言如同圆规上的针尖,可以随时杀死一个人,就像他笔下的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他的《狂人日记》,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没有人性和可悲,怪不得鲁迅先生对中国人是多么的爱之弥深,恨之欲切。

胡适也深刻批判过中国传统,这不能否定它对中国民族深切的爱,鲁迅,胡适,柏杨他们都在批判传统,指出中国人习性的负面问题,他们并不是想伤害民族的尊严,却恰恰相反,他们是想让中国人觉醒,让中国人活的更有尊严,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更能抬起头,让外国人不再在公园里写上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类中国字体,为什么外国人只有是公共场所写上一些中文呢?这不是崇尚中文的表现,而是中国人种种行为,例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不得不让外国人写下中国字体,我想每个中国人听到这些都会感到脸红吧!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很丑陋,都很无知,中国人也有美丽的,每年我们都评选出最美老师最美妈妈等等最美丽的中国人,所以说中国人不完全是丑陋的,也有美丽的,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大国,有许多优良传统,那些好的传统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但也有不好的传统,例如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那些不好的文化我们就应该抛弃。

所以要想做一个美丽的人还是一个丑陋的人,要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何将传统发扬,看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感触很深很深,看到了当今中国是多么的腐朽,当今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我希望看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丑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要做一个被外国人所尊重的中国人,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让中国人瞧得起的中国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