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小学陶行知读后感 > 导航 >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小学陶行知读后感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读一本好书对于一个人来说受益良多,《走近陶行知》,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宝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 “平民教育”、“学校观”、 “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全书的中心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这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来,“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考试,因为这种考试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陶行知》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关于《陶行知》的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一

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明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自从阅读的《陶行知读本》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从陶行知,这位万世师表的圣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明祖的传统美德,我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从陶行知身上,我学到了尊敬师长。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近的以为塾师认定他长大以后必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学读书。有一天下大雪,路上、树上、屋顶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放眼望去,就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服。当陶行知赶到学校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陶行知怕打扰他们就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学校的每一个人,也感动了我。这么寒冷的冬天,他在雪地里站了一节课,就是为了不影响老师讲课,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这是一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心中时刻怀着对老师的尊敬。今天,尊师重道仍然是我们必须承继的传统美德,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本整洁的作业,一个深深的敬礼都会把我们的爱师之情传递。当灿烂的笑容浮现在老师的脸上,那就是我们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  

从陶行知身上,我还懂得了乐于助人。陶行知小时候,曾经为隔壁家的程四奶奶买锅。那时,买什么东西都要跑到很远的镇上。回来时,天黑了,本来难走的山路就让他累的够呛,可老天偏偏下起了倾盆大雨。陶行知把锅背在背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他真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当他想到程四奶奶还等着他的锅炒菜时,他便加快了脚步。当他把锅送到程四奶奶手里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陶行知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而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平时生活中得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无尽关怀,渐渐变得自我中心起来,处处想别人勒索,去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当看到陶行知在那样恶劣的天气里为了程四奶奶而奔波,在那样泥泞的道路上跋涉这么久,我受到了震撼,他使我认识到给予是快乐的。是啊,我们身边有多少需要我们帮助额人:生活贫苦的外地同学,没有亲人关爱的老人他们需要我们的相助,甚至有的只需要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对他们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看着眼前的这本《陶行知读本》,我思绪万千:陶行知爷爷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一本书吗?不是的,他留给我们的是滋润我们心灵的传统美德,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对照的感人行动,是他那永世留传的不朽功绩。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二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范文一

认真拜读过《点击陶行知》一书之后,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把爱的教育寓于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每设计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击陶行知》读后感范文二

假期我认真地读了《点击陶行知》感触非常大是其中的生活即教育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下面,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谈到: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他同时又谈到,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因为,他要实现一种教育的理想,就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解决民生问题。陶行知先生为此在文中进一步用实例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是相连的,是一个学理。他进而又提到,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这教育。

陶先生在文中,把生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他不仅给我一震憾,更给我一感叹,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我想,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提倡和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吗?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与劳动。这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教人做真人。自有人类生活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我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读了陶知知先生的著作,既感觉受益非浅,又感觉责任重大,同时又得到了启迪。在当今社会,生活教育,是社会所求;素质教育,是社会所需;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社会所盼。我只有竭尽全力,多学,多思,多想,多做,按陶行知先生所言,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