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导航 > 宣传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宣传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宣传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宣传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这些都为宣传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各条战线的头等大事,而宣传文化部门更应该带头先学一步。
每一位宣传文化工作者都要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主题和精神实质;要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传达会议,把全会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干部,把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迅速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宣传舆论部门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使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各级社科理论部门要积极动员起来,结合深圳实际就和谐社会建设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近年来各级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立市”和“高品位文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文化产业不断创出佳绩,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70.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66%。然而,离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离文化产业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差距,需要整个宣传文化系统和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密切结合宣传文化工作的实际,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何加快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深圳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当前将重点抓好几项工作,包括办好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和深圳市委联合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抓紧制订和完善“和谐深圳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深圳和谐社会建设的特色和品牌。另外,办好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高公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宣传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感受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感受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胡锦涛同志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我们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法治,即人人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一切都依法行事;公平正义,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成为人们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诚信友爱,即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即每个人的知识、劳动、创造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富足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不仅有赖于扎实的行动,也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有的重要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行为理性,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矛盾,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一个公民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在当前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开倒车,屡屡失信于中国人民,使几十年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受到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表示强烈不满。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坚决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让我们把爱国热情转化强国力量,把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感受

十六届六中全会感想


十六届六中全会感想内容显示中文章标题:十六届六中全会感想
 促进社会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1--- 范文资讯网!]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基层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第1--- 范文资讯网!]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十六届六中全会感想》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十六届六中全会感想。
十六届六中全会感想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宣传篇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宣传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自觉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凝聚着深邃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继承“和为贵”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就是对“和为贵”这一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国家、政党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中,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综合解决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问题。无论是处理政府与群众、农村与城市、家庭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还是处理效率与公平、民主与法制、政治与经济、发展与稳定、收入与分配的关系,都应当体现和为贵的思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汲取“民为本”的道德资源。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就需要有伦理道德的支撑。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这种道德文化的重要基石,用我们今天的道德规范来说,就是“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只有培养爱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无论“诚信”还是“友爱”,其目的都是和谐,就是追求建立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充分汲取和利用这些优秀的道德资源,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伟大实践,必然伴随着社会精神领域的深刻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不仅是创造和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树立和塑造精神形象的过程。当代中国的精神形象,既有历史的深厚沉淀,又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就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找到建设和谐社会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展示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活力。在传承历史中开创未来,这是思考和谋划社会发展应有的文化眼光和精神境界。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自觉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使命。
全面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为此,应当把扶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应切实加强精神产品生产,推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使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加快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的发展阶段,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践、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为此,应坚持文化建设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运用改革的办法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运用市场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文化建设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运用科技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努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探索新思路,在建立促进文化发展的机制上采取新举措,在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上取得新成效,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两个“支点”。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驱动链”和“有机体”。只有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既以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凝聚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社会牢固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不断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发展先进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使中华民族的意志、精神进一步振奋和昂扬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应科学把握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鼓励先进与照顾多数、统一思想与尊重差异、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不断激发民族志气,鼓励群众士气,弘扬社会正气,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应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团结和引导人民群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大力宣传美好的社会生活、优良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尚和温馨的社会情感,有助于营造促进社会和谐的舆论氛围。应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帮助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消除和化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具体行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银行)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银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全会及时就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党委认真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金融业仍面临着一些可能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问题不容忽视,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仍不充分,金融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较为突出,金融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今后一个时期,人民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全局,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中央银行工作和金融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货币政策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金融改革是经济社会各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稳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金融服务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密不可分。结合工作实际,当前配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适时适度调控基础货币,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提高支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
二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纵观各国金融危机的发生,除了金融系统自身的原因外,国民经济其他矛盾的积累也会引发金融危机。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如没有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不能维持,风险最终也会传导到金融体系。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视社会保障、医疗制度的改革和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努力防范宏观层面的金融危机。对因个别金融机构关闭、破产形成的微观层面的金融不稳定,要处理好保障储户或投资者利益与防范道德风险的关系,以在金融市场有效地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三是高度重视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优化融资结构,发挥金融市场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金融资源在城乡、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配置不平衡,直接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不平衡。要坚持创新力度、发(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展速度和市场承受度的有机统一,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市场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更好地支持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
四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支付结算等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多方面的需求;全面推进我国反洗钱工作,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和审计标准,建立和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推动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行,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七大于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总书记为胡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完)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强劲的支撑。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搬去一块绊脚石。
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已经到了一个“节点”。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有数据显示,在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远在3倍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
当然,比这些数据更能让人产生痛感,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直观的现实形态。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矛盾突现,欠发达地区人们艰涩的生存环境,低收入者的无限悲苦目光,这些种种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这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破坏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而诸如“公平”、“安定”与“效益”这样的元素,恰恰就是一个和谐社会必备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想使这种利益平衡成为现实,就无法绕过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选择。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分配制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首次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进行了修正;201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事关每个人的利益,此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目光。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政府在纠正分配不公方面的努力与决心,但理性告诉我们,解决分配不公这样的大课题,无法一蹴而就,甚至,我们必须为解决分配不公做最困难的估量。毕竟,这一课题顺利解决,将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久以来,诸如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问题、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其它种种收入不透明问题尽管备受诟病,但这些事关他配的改革却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进,无疑,这都为解决分配公平可能遭遇的困难提供了现实的警喻。
这是因为,当前造成收入分配不公,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相关体制存在着重重积弊,比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出现的种种管理空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市场体制不健全与政府对市场运行监控不力等等。正是相关制度规则不公,一些公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使某些强势者能以非法或掠夺的方式抢占社会资源,使广大公众无法以竞争的方式,依托个人努力方式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造成分配不公,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社会存在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显然,要想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使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够在制度约束与市场竞争下各得其所。要实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然要直面体制弊端,要有勇于自我纠错的决心,政府职能权限必须界定清晰,政府的相关改革措施要真正敢于触及某些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方能实现对相关分配不公平的制度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利益均衡机制,使社会更趋于和谐健康。
无疑,这也意味着纠正分配不公必然面对强大的阻力与压力,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样的阻力与压力,更是一种提醒与敦促,那就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敢与决心,必须为应对困难与阻力寻求更好的准备。那么,这种勇气与决心从哪里来呢?那就是广泛的民意支撑与利益诉求。试想,分配制度让少数人成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让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样背离公平与正义的不公平制度,只会造成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形象。所以,对凝聚着强大民意支撑收入分配改革,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

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基层)


构建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
一、注重干群和谐,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构建和谐基层的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干群和谐这个关键,在切实解决干群矛盾、增进干群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广大干部中开展“我是人民的儿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使广大干部切实摆正“主仆”关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真心敬民、诚心爱民、实心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深化创新“双带双强”工程,密切农村党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大力实施以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强”工程,提高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目前,全县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户结成帮带对子,共帮扶特困户1522户,脱贫877户、2769人,投入帮扶资金108万元。三是大力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等制度,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努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构建和谐基层,必须及时化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近年来,我们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时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着眼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对企业改制后涉及职工利益的遗留问题,尽量以最优惠的政策予以解决;政府出面,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全额发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坚持“三个杜绝”,即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杜绝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杜绝损害百姓利益的虚假繁荣。通过坚持“三个杜绝”,保持经济社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双流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大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之首,经济社会发展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基层创造了物质条件。
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立干群和谐的长效机制。长期稳固的干群和谐最终要靠制度来保证。只有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才能保证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为此,我们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工作。目前,全县已有7个镇成功实行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有108个村和社区实行了党支部书记的公推直选,183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实行了“两个直接”的选举方式。通过建立公议制度、述职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罢免制度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当选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只有把农村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才是构建和谐基层的根本之道。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双流县承担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通过搞好科学规划、做强产业支柱、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推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进程,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农民利益、农村的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和完善了各种政策。一是建好安居房。采取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实施对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的“安身工程”,对农村居住危房又无经济能力改造的特困户,由县财政按每户6000元再加上镇和对口单位的扶助资金改造住房,今年计划完成200户危房改造。二是广开就业路,筑牢保障线。加大力度,实行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全力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本着还利于民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制度,做到老有所养。我县现有21671名已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保,其中有11613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到病有所医。今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52.8万人,参保率达78.4%,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将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做到困有所助。现已基本建立起失地农民综合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全力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全力实施帮困助学。我县计划在3年内全部实现对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收书本费和对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性举措,为农村基层和谐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创造活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崇尚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