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荷兰的殖民扩张情况,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
2、掌握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过程。
3、了解殖民掠夺的史实,理解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导致了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困与落后。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养成读图的习惯,形成对历史问题的感性认识。
2、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殖民扩张的影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殖民扩张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列强的殖民活动,客观看待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
2、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教学重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教学难点: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三张明星的图片
师:这些明星大家很熟悉,请一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名字,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
生:NBA巨星科比、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球王贝利。他们都是黑人。
师:黑人的故乡在哪里?
生:非洲。
师:他们后来为什么生活在美洲大陆上?
生1:殖民扩张;
生2:黑奴贸易。
师:16世纪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就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西班牙、葡萄牙(动画展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地图,了解其概况),在17世纪继之而起的殖民帝国是“海上马车夫”荷兰,18世纪中期取代荷兰成为世界上殖民帝国的是英国,那么这两个国家是如何成为世界大国的?它们走过什么样的历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学习:
【读】课程标准:
1、了解: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2、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理】课文结构: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子目整理课文结构如下:
一、殖民扩张:荷兰、英国的崛起:条件、概况
二、世界市场的拓展:途径、影响
【思】课文探究 :
一、殖民扩张:荷兰、英国的崛起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荷兰,请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知道的荷兰?
生1:荷兰有风车、郁金香,还有木鞋。
生2:“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因其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
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
师:17世纪的荷兰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有限,其生存环境基本上无任何明显的优势。
但它却在17世纪成为世界性的殖民大国,势力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被誉为“海上
的马车夫”。人们在惊诧之余不仅要问:荷兰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思】探究:阅读第26页第1—3自然段,回答:“荷兰进行殖民扩张的自身条件有哪些?”(教师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来分析)
生1:濒临大西洋,地理位置优越。
师:荷兰一直濒临大西洋,为什么此时我们才认为它的地理位置很优越呢?它的优越体现在哪里?
生1: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濒临大西洋,则处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海外活动,所以地理位置优越。
生2:政治方面: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在17世纪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生3:经济方面:有经商传统,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思】读《荷兰的殖民扩张》图并结合课文第26页第4段,回答:荷兰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荷兰分别在非洲、美洲和亚洲侵占了哪些国家或地区?
生: 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争夺,建立殖民地与殖民据点: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殖民地;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师: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殖民帝国,但很快被它的邻国英国取而代之。 【思】阅读课文第27页第1、2两段,回答:“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自身条件有哪些?”(引导学生联系分析荷兰进行殖民扩张所具有的自身条件的方法来进行分析。)
生1:地理位置: 得天独厚,位于大西洋沿岸
生2:政治方面: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完善。
生3: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
生4:英国还注重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了武力保障。与荷兰相比,增加了一个军事条件。
【思】读《日不落帝国》图并结合课文第2目探究: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简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
生1:18世纪中期,英国在亚、非、美洲及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师:“日不落”是指英国殖民版图的广阔,全球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生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
①1588年,“无敌舰队”之战,打败西班牙,英国开始确立殖民霸权;
②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③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改名为纽约。进一步确立了殖民霸权;
④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在北美,夺取法国手中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在印度,扩大殖民势力最终确立了殖民霸权。
【思】讨论:我们可以从荷兰的兴衰历程和英国的强盛历程中获得哪些启示?
生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生2:实现制度创新;
生3:积极发展本国的工商业;
生4: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
生5:建立能保障自身经济顺利发展的国防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
师: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六十周年,4月23日在青岛进行了大型的海上阅兵式。
师:在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世界市场也在进一步拓展。
二、世界市场的拓展
师:什么是世界市场?首先请一位同学解释“市场”的含义?
生:进行贸易和商品交换的场所。
师:在“市场”前加上“世界”,有什么含义呢?
生:进行贸易和商品交换场所的范围扩展到了世界。
师:所以“世界市场”的概念就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如果在“世界市场”前再加上“资本主义”,又有什么含义呢?
生:说明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师:那世界市场的雏形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生: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结束了,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师:如果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通过“世界市场”的概念:“世
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来进行思考。
生1:在世界范围内加入到世界市场中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可以体现世界市场的拓展。
生2:对外贸易更加频繁,贸易量的增加也可以体现世界市场的拓展。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那我们来看一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图,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世界市场的拓展吗?
生1:能,进行世界贸易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以西欧为中心向四周发射的贸易路线象许多根线把世界各大洲联系在了一起。
生2:还有进行世界贸易的港口和商站遍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
【思】探究:根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图并阅读课文第3目第1-3段正文,请回答: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列强建立、拓展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生:殖民扩张与掠夺。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以“罪恶的黑奴贸易”为例来进一步的了解:
“出程”:殖民者带廉价的货物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换取”奴隶;“中程”:从非洲到美洲贩卖奴隶;“归程”:从美洲运原料、金银回到欧洲。就这样,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非、美、亚各洲的整个商业都联系起来。西欧指挥着几个洲之间的这些贸易,从中获取了的利润。
而且,欧洲经过黑奴贸易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大量原料,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他们把殖民扩张的魔爪伸向世界更多的地方,更多地方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拓展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拓展的过程。
师:除了“黑奴贸易”外,还有哪些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方式?(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
生:抢掠财富、种族屠杀、垄断贸易。
【思】阅读本目2-3段正文及“学思之窗”材料,请回答:17-18世纪,世界市场的拓展对殖民者、殖民地各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对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生:对殖民者: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对殖民地:带来极大的灾难和破坏。
【结】结合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基础知识:
【测】相关试题。
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 必修2》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在单元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殖民扩张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展开,世界市场的拓展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本案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本课第一大亮点:采用了五步教学法:“一读、二理、三思、四结、五测”。
1、一读“课程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时都严格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既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二理“课文结构”:高中为模块教学,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线索不太清楚,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子目整理课文结构,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
3、三思“问题探究”: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题探究带动学生,层层设疑,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知识。
①是以课文内容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融会贯通地掌握了知识;
②是充分运用历史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加感性了解,提高了学生获取有效信
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4、四结“基础知识”、五测“学习成果”:基础知识落实到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程下要坚持抓基础。
二、本课第二大亮点:对于教学难点:“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的确认和处理。
1、确认其难点的原因:
①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贯穿本单元的主线是“市场”;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历史概念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
③学生很难弄清楚“殖民扩张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
2、在处理解决难点方面我经过反复思索,设计如下:
①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概念分为三部分:“市场+世界+资本主义”来逐个解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②再从世界市场的概念“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入手,让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各国市场的总和”和“对外贸易”来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会有的一些表现;
③通过展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图让学生体会,并以“黑奴贸易” 例进行讲解,最终水到渠成,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拓展的主要途径”。
三、这节课,本人感觉课堂教学较为轻松,脉络清晰、多媒体运用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拓展等相关历史史实,学会分析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拓展产生的影响,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但也还有不少不足之处,如知识的延伸不够等,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进步。
fwR816.cOM品读分享
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教材分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
二、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点阐述,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对比,问题分析,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从35年看改革开放的巨变
(二)讲述新课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
探究: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2、如何改革?→改革措施→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上一目我们回答了为何改革,那么如何进行改革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
设问: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从农村开始)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假设你是新余欧里镇昌坊村农民,根据材料请你谈谈计划经济时代你们村的弊端。
(展示材料:轰轰烈烈下地,松松垮垮劳动)
探究:这种公社化集体劳动产生了什么弊端?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探究: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怎样做才好?
(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探究:体制改革后,你们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农业、农村)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假设你是新余市钢铁厂代表,请你谈谈计划经济时代该企业的弊端。(展示材料:在1958年,上海的天气很热,某钢铁厂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购买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改革前,沈阳的钢铁厂和五金厂仅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五金厂归机械部门管理,钢铁厂归冶金部门管理,冶金部门把钢调到别的地方去,五金厂需要钢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管理体制僵化)
探究: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怎样做才好?
(管理体制、所有制和分配体制)
探究:企业体制改革后,你们钢铁厂发生了哪些变化?
(增强企业活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及其过程,这是本课了解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当时我国农村、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通过合作探究得出要解决这种弊端只有改革。同时让学生了解首先在农村展开改革的原因,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这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设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提出:*南方谈话
3)确立:十四大
4)理论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5)意义: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提升。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到这一目,即改革为何?要求学生探讨并回答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环节中,介绍市场经济的提出和理论的完善。主要采用老师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本课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忽如一夜春风来)→经济体制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今日荷花别样红)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中华大地到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在农村和城市展开,由于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但是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到处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不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吗?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不就是拨开乌云重见天,今日荷花别样红?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高中高一下册历史开辟新航路教案
教材分析: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社会经济史中的第五课,属于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于发展的开篇。在第一个单元里,学生已经了解了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经济政策,其中已经掌握在古代中国明朝末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于是,第二个单元将视野转向了整个世界,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改变。与此同时,和古老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需要学生能够以全球观来审视这段历史。而单就开辟新航路这一历史事件而言,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所折射出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观。开辟新航路以后带来的巨大变化将世界连为一体,使其成为全球化的开端,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情分析:
《开辟新航路》是高中一年级第二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经过初中及高中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缺乏对于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认知,不能从整体上感知历史,也不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的本质。同时,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具备竞争、与人合作的思维与能力。
课标定位:
根据新课程对教学中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节课的课程标准也从三个方面入手设计:
1、知识与技能: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知道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形成对于历史事件的价值性判断,能够一分为二、辩证的认识历史问题。
设计理念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开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开辟新航路的基本史实,也就是让学生明了为何开辟新航路,怎样开辟新航路,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并能“感受到智慧的力量”,从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并将基本知识和学生间的合作竞争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新知,以还给学生活跃的课堂为理念设计《开辟新航路》。
教学准备
将学生以6-8人分为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彩笔、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引用歌曲《水手》的歌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引导学生齐唱)。这是来自水手内心的呐喊,风雨大浪、艰难困苦怕什么,至少心中还有梦。五百多年前,也是一些水手,面对茫茫大海,不顾生命的安危,依然选择了奋力前行,而正是他们的远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意图】只有学生在亲自演唱的过程中,才会体味到歌曲本身的铿锵有力,从而对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有初步的感知。
二、为了黄金的远行
指导学生用不超过2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本第一目,并思考问题“为何开辟新航路”。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取有效信息的阅读能力
1、“新航路”名称释义
“新”路——“旧”路行不通(引导学生明了“旧”路的方向、地点、行不通的表现)。
“航”路——大海上的路(引导学生认识海路的交通工具,以及15世纪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新航路”—— 一条从前没有的海上航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航路名称的解读,使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有整体的感知,从而对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了解学习奠定基础。
2、东方的诱惑
根据材料分析“为何一定要去东方?”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
认识:东方的诱惑来自金灿灿的黄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为什么欧洲人眼中的黄金那么重要?”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开展学生活动“角色畅想”,围绕图片中的三个人物,在聆听钱币叮当作响的时候他们在想些什么,从而引出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远行的关系。
认识: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对金银的渴望日益强烈,所以一定要去东方找黄金;因为需要,所以远行;因为愿望强烈,所以不畏艰难。【设计意图】在这个问题的讲解上,主要通过问答法让学生明白远行的根源,也即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使学生对于远行的动机也有了认识,从而为开辟新航路影响的理解埋下伏笔
3、天主教的召唤
指导学生观察“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插图,图片左方三个水手正在将一个“十字架”矗立在刚刚到达的陆地上,得出远行的精神支撑:天主教。
自主探究:归纳整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的缓冲,并通过自己的小结、用自己的言语描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不畏艰难的前行
小组活动:在教具“世界地图”(如图)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要求5分钟,并评选效率的小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还要合作,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一任务,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只有合作才有效率,才能共赢。
根据教材“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四个人物,四条航线的绘制没有什么难度,但要着重指导学生对于细节的观察。迪亚士的航线是紧贴着陆地前行的,而哥伦布的航线是横渡大西洋,并且在看不到陆地的茫茫大海中航行了两个多月。再次让学生体味航海家们勇敢、坚持、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三、改变世界的航行
1、世界的发现
两幅地图的比较:课本22页15世纪的世界地图 带箭头的地图
经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学生手中的地图上绘制了代表航线的各种箭头。
箭头如纽带:代表航线的各种箭头如同纽带般将世界连为一体,从而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
箭头的出发点、归宿点:西欧。学生的地图上,所有的箭头从西欧出发,又回到了西欧,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西欧市场,有亚洲的茶叶、丝绸,有非洲的黄金、象牙,有美洲的玉米、烟草,进而得出结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西欧的改变
指导学生认识西欧社会的重大变革——商业革命(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转移);再进一步指出西欧社会的价格革命(白银贬值,物价上涨)进而得出结论“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亚非的生活
通过角色分析:假如你生活在亚洲、美洲,新航路的开辟给你带来了什么?认识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的掠夺与灾难。
小组展示:新航路改变了我的生活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扮演为地理专家、欧洲封建地主、欧洲商人、亚非人民等,并从小人物的生活入手,感知新航路带给整个世界的影响。
课堂小结:
引入哥伦布航行装备与郑和下西洋随行船只、人员装备,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不同梦想的远行》
【设计意图】根据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使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得到有效的迁移,并在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逐渐提升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要给学生搭建的是一个快乐的、有效的历史课堂,所以尽可能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知识去引导,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展开教学。所以在导课环节想到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励志歌曲《水手》。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音带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并且从细节中感受当时的情景,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图,这一部分在设计时的顾虑是最多的,因为我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而又不知道学生能否完成,会在多长的时间内完成,后来,根据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只留了5-8分钟,对于这个时间,直到上课前还是心存忐忑。在分析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拨开层层现象,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就从第二个环节中学生自己绘制的地图入手,并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世界的发现、西欧的变化、亚非的生活三部分入手,尽可能浅显易懂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以让学生动起来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也得到了学生的配合,这说明,学生还是任课快乐的课堂,这点,我非常的欣慰,从导课时的歌曲《水手》中,当全班同学齐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至少我们还有梦......”我便感觉到一种青春的激情,也感觉到了学生“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观察图片,分析原因,尤其在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更是积极合作完成,在合作与交流中,所有的小组都在5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也为之后的点评留下了时间,而之后对于过程图的点评本身就是从学生自己存在的问题入手,更具有直接性,也更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总之,整节课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的深度上应该再挖掘,在快乐热闹的课堂背后,应该带领学生有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思考。
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视频导入
师:先请大家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然后概述它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多媒体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新课教学
一、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视频材料和历史纵横,归纳工业革命首先产生英国的条件,并说出这些条件是如何获得的?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社会的稳定,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既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那么这五个条件到底是如何获取的呢?
师:英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广阔的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丰富的原料,殖民掠夺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血腥的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形成了大片土地,便于采用新技术,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也积累了资金。这两个前提,五个条件是不光是分析工业革命开展的因素,同时也是今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金钥匙。不管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迅速的原因,还是缓慢的原因都从这些因素入手就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问:哪个因素是促使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呢?(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就多媒体显示《*宣言》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生答后师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应运而生。二、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
师: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后来冶金、采煤等其他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有哪些呢?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很多根线的珍妮纺织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在纺织领域又相继有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瓦特又改良了蒸汽机,瓦特蒸汽机是一个在工业革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瓦特蒸汽机相对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有什么优点?它的出现的有何重大意义?
生答后师说:水力动力要求水资源丰富,高山峡谷落差大,且受枯水季节限制。蒸汽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能广泛使用。从此,工业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而且动力强大,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产品的猛增和原料的需求,对交通运输的革新提上了日程。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检测一下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请说出内容项中主要发明的名称。再看国别项,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后老师说: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主要来源英国,几乎没有突破一国范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和完成时间。
2、结合补充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提示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考虑)
材料一 《*宣言》中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结合补充材料二,思考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题归纳总结。(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问:世界市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市场产生发展情况)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探讨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必需性,殖民扩张实力增强,新交通工具出现,工业品强大的攻击性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原因:机器大工业生产急需拓展世界市场;实力空前增强,大肆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交通工具出现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价廉物美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品的利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影响,要强调从对殖民国家,殖民地国家和世界联系影响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分析事件影响,应从作用的多个对象考虑。就某一对象也不能一言概之,应一分为二的分析,如对殖民地而言既要看到破坏性,也要指出建设性。
四、本课总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885年瓦特蒸汽机问世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五、拓展延伸: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同时,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那么,工业革命对中国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读后思考:(1)材料中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指什么?
(2)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2、同光中兴时兴办了近代企业,为什么第一次科技革命在中国也没有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获得什么启示?
课后探究:如何全面地评价工业革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如何保护自然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________。
(1)基本特点: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②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③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2)瓦解原因: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②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瓦解标志──税制改革(“初税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________。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________,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抑制土地兼并: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________。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________;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③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________等问题。
2.主要表现
(1)战国时期:________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2)西汉时期:________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________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________;
(3)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1)明朝:________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________政策。
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________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________。
【基础练习】
1.清代《履园丛话·产业》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国家重视农业 B.商人地位低下
C.海外贸易不发达 D.重农轻商的思想
2.《齐民要术·序》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 )
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总结6世纪前南北方人民的生产经验
C.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贫富悬殊状况
3.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③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 ④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孔子《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主要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 D.农民土地所有制
5.《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兼并严重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井田制趋于瓦解
6.下图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互动探究】
1.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
2.井田制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
3.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带来什么社会问题?古代封建政府采取过哪些抑制土地兼并措施?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这一现象?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流程:
课前自学:
一、了解文学常识
1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汉语知识积累(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古今异义词(解释)
⑴朕: ⑵考: ⑶以为: ⑷代序:
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情况和解释)
⑴名余曰正则兮 ⑵字余曰灵均
⑶纫秋兰以为佩 ⑷朝搴阰之木兰兮
⑸夕揽洲之宿莽 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⑺不抚壮而弃秽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纫秋兰以为佩
课堂学习
1、 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
2、 学生展示译文,有感情地诵读。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节,一开始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傍晚我采摘江洲边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零啊,我害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快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
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行质疑,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示。(从内容\形式\音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
小组研究的问题:
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
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围内研究探讨:
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较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
(言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明确:《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文,希望“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下册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