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导航 >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平“语”近人》心得体会,感谢您的参阅。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热播,一经播出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的点点滴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这个从梁家河走出来的总书记,和我们其实那么近。

在观看《平语近人》中,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让我记忆很深刻,静心反复观看后,我的内心再次得到升华和洗涤。

该集节目以仁、政为主题,选取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三句经典,通过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和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的解读和释义,将总书记仁、政的治国理念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方面深入浅出的呈现出来。

在这些具有很强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讲话当中,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既形象又诙谐,既响亮又带劲,它既接地气,又鼓舞人心。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化改革等,是近年来经常听到的词,也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它不是一句口号,都是需要我们这些党员干部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我们党员干部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气神,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早日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面对群众的问题、困难要认真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群众的处境感同身受,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在实干中破难题,在攻坚克难中谋发展,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为群众谋取幸福,才能收获广大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从而收获工作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时刻牢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使命。

第一,重民生。习近平总书记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当前,我们正处在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自当深刻理解肩负的时代使命,认真落实务实为民,扎实抓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为群众做实事是我们始终不渝的信念。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党员干部,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要时刻牢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我驻村期间,为了能让共和村早日脱贫,通过我们的努力已有成效。实现通组公路硬化全覆盖、发动群众种植功夫菊、建设功夫菊加工厂、引进马家柚品种、大力发展凤柚种植,形成一条一花一果一旅游的发展思路推动脱贫工作。

第二,兴民德。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兴民德就是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保持着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苦练内省的功夫,勇于改过,见贤思齐,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磨砺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基层驻村干部更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服务农村、服务群众。

第三,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够赢得民心。要想得民心,就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做到心中思民、行动亲民、执政为民,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

我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切实做好基层工作,努力提高水平,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为共和村的发展奋斗,砥砺前行,早日同步小康。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5篇


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观看《平“语”近人》心得

南岔通信车间——许占福

近日,观看中央频道《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后,感悟颇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郑板桥在一幅画竹中题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表面咏竹,却暗喻民间疾苦,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群众的事情一点一滴都十分重要,为官者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放在心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贏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有些事情表面看似乎是小事情,但对群众来说则是天大的事。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困难群众的比例可能不大;但具体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困难就是100%的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更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谓的“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只有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基层群众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哪里来?正是从这些为基层服务的小事杂事中来,从这些为群众解忧的点点滴滴中来。因此,对群众的关怀要着眼于平时,帮助要着眼于难处,努力做到关爱群众有真感情、帮难解困有真措施、凝聚人心有真成效。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只有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把解决群众关切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才能贏得民心, 获得肯定。

《平“语”近人》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

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中,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出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相对应的案例是,精准扶贫正在全方位推进,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平“语”近人》之“报得三春晖”心得体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孟郊的《游子吟》,每每读到脑子里似乎都有那样强烈的画面感,这首诗把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和不舍,还有孩子想要回报母爱的一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节目里听到,当孟郊在50岁时,才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位,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把老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同样作为人子的我,不禁湿了眼眶。那时大学毕业,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来到阿里地区,这个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祖国边陲,说实话来之前满腔的热血,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风俗习惯不同等等一系列的困难,让我的内心起了波澜,这和之前生活的地方完全就是天壤之别,刚来的时候还有一股新奇劲,但是渐渐的日子长了,那种想家的心情就越来越强烈,晚上下班就只有手机作伴,跟父母视屏通话时还必须说一些“报喜不报忧”的话。想想那时的自己,那些心酸的感觉就抑制不住了。

还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对我而言也是充满泪感,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就母亲拉扯我们姐弟二人长大,可以说没有母亲当年的辛劳付出,就没有现在的我。如今我参加工作了,本是可以照顾他们的时候了,但是我却远在万里之外,就像在天边一样,每到过节就只能在网上买点东西寄回去,连最起码的陪伴都做不到,就像杨雨教授说的:“对于们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可惜如今我的工作地点,怕是连陪伴父母都不可能做到,那将来父母没有我,那又当如何呢?这种感觉说真的很不是滋味。

但王杰教授说:“为人子当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的确,虽然不能在家侍奉父母,但是在阿里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阿里人民群众的幸福出一份力,那也是一份大孝,虽然这份力量很微弱,但是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离开父母奋斗在阿里这片热土上的干部职工们,那必将会凝聚为一份巨大的能量,照亮阿里美好的明天。

发自内心,推己及人。相信我们在远方工作的时候,只要真心实意的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人,那么我们父母身边定会有像我们一样的人真心真意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那么我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尊老敬老的孝心,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

《平“语”近人》(第五集)心得体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倡导新时代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孝老爱亲的、尊老敬老的观念后,感触颇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报得三春晖’的“报”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孝,我们不仅要从物质上孝敬父母,更要从精神上去孝敬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的去孝敬父母,让父母从心里觉得幸福。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更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里,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支撑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践行新时代的孝道,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从小事做起,让孝老爱亲深厚的道德资源凝聚起人心,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真正的做到孝老爱亲,从小孝到大孝,从小爱到大爱。

《平“语”近人》学习心得

李政

10月15日固定主题党日这天,党员们一起学习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家认真观看视频,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节目始终贯穿“民心”两字,各个环节丝丝入扣,通俗易懂。节目在六个环节构成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识,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行动,在“平语近人”中既能学习中华古典,又能了解一些执政理念。

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州市委书记写了“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方面讴歌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十八洞村还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节目中以历史上有名的“一钱太守”刘宠的一线殚精竭虑,为民造福,呕心沥血,惩恶扬善为例,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手法,用形象质朴的古诗文真诚袒露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无限忠于和深切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最高道德标准:热爱人民、为民务实。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要有爱民情怀,向郑板桥、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学习,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扎实做实事,解决老百姓的时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做之实,只有想百姓之想,急百姓之急,做百姓之盼,才能与群众成为亲人,才能得民心。

作为一名党员,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有感

从一枝一叶总关情到天下为公行大道,政府办组织集体每天学习一集。每天晚上在家我再看上一遍,每天学习会上同事们观后感言精彩,领导精准点评,提升境界,放大格局,知识精髓,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学无止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名句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我们的认识,推动了思想理论的大众化,让一些深奥历史知识通过这些教授言简意赅讲解,这座传媒桥梁,成为大众常识,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执政的根。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厚重的历史影响。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德治思想,融入到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中,赋予其新的意义,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更从传统优秀文化中不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和养分,振兴中华,造福万民。

学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政府办是全县政治枢纽中心,每天都处于高度应急状态!办文、办会、办事是我们的基本功,提笔能写,张口能说是必备的本领。薛主任说过: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工业时代,读几十年书,才能够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辈子学习,否则就会老化领导要求学习用心良苦,受益的是我们自己!是的,感觉这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每天学习,还是感觉不够用。只有学习才是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多处引用经典,以典明志,源于他的博学,对道家、儒家、诸子百家知识精髓信手掂来,让我们以典明志,欣然释怀。让我们把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才能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笃行 第三集讲的是德,第五集主题是孝,我们知道必须坚定以法治国、制度护航,《今日说法》栏目中法学博士讲到:法律最高的境界是道德,法律可以判定儿女每月赡养父母养老费,却无法裁判出儿女们应该说出来的温和孝顺的话语和笑脸,无法裁判出儿女们应该常回家对父母的亲情陪伴!还有昨天同事发言的:重孩子、轻父母,重人才、轻人品的现象。我们也饱受了动植物过速过快地生长,各种添加防腐剂泛滥成灾的使用对人身体的受害影响。我们都在期盼诚心,自然的回归,传统文化指导的必要。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执政的根,是人生做事做人的说明书,习近平总书记是传统文化代言人,什么思想疑惑都能从中找得到答案。节目第二集中讲到:我们在国富民强以后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兴办学校、学习真理,社会才能正气、正能量满满,小到家庭幸福美满,大到国家兴旺茂盛,不会衰败。反之可想而知!昨天晚上的《焦点访谈》商丘好人,层出不穷,与政府的倡导和当地的民风息息相关。我也经常到传统文化场所听讲课,几次也碰到继春科长,很愿意去听这些好的知识、感恩,积德行善、忍耐等等。

善为 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名句万物并肩而不相容,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外交思想理念,自己的成长并不阻碍你的成长,你的发展并不影响我的发展。虽然我们都在同一环境中,我们共同成长、共同发育,并不相悖,是并肩合作共赢,是1+1大于2的效果,天空足够大、地域足够宽,容得下我们一起发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为贵我们政府办人才济济,谁的才华都是背后苦行僧般自律的结果,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一种能力和大智慧。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们政府办人要必备修身善为思想境界。正可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纵观历史长河,这些颠抹不破的真理被验证后,再次如清风般的回归,借鉴历史,以史明鉴、勤奋实干、踏实苦干!节目中讲的总结已经都非常详细、非常真实,我们只有照着去做,真的去做了,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知行和一、言胜于行。家庭,工作,民族需要这种精神凝聚和支撑。我们生活就会平安幸福!

无论做爱心代理妈妈,帮助贫困孤儿,还是和爱人多次给困难家庭,传统文化信仰场所捐钱捐物。虽然我们的家庭也不富裕,但我希望我的丈夫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对社会有点小担当的小商人,也希望能把一些好的家风,潜移默化给孩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离党的要求距离还差很多很远,但我一定努力加油!最后,我最欣赏的诗句,书山有路勤为径,腹有诗书气自华。


《平“语”近人》学习心得


《平语近人》学习心得

节目始终贯穿民心两字,各个环节丝丝入扣,通俗易懂。节目在六个环节构成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识,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行动,在平语近人中既能学习中华古典,又能了解一些执政理念。

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州市委书记写了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方面讴歌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十八洞村还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节目中以历史上有名的一钱太守刘宠的一线殚精竭虑,为民造福,呕心沥血,惩恶扬善为例,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手法,用形象质朴的古诗文真诚袒露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无限忠于和深切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最高道德标准:热爱人民、为民务实。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要有爱民情怀,向郑板桥、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学习,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扎实做实事,解决老百姓的时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做之实,只有想百姓之想,急百姓之急,做百姓之盼,才能与群众成为亲人,才能得民心。

作为一名党员,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