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植物学实习报告 > 导航 > 大学植物学实习报告

植物学实习报告

大学植物学实习报告。

一般来说,有付出就有收获。实习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在实习期过去之后我们就要写实习报告了,一份优质的实习报告是我们工作能力的有效证明。写实习报告要从哪方面入手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大学植物学实习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植物学实习报告

20xx年5月22日早上,我们专业准备前往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进行为期五天的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野外实习。这是我们第一次外出实习。

实习时间:20xx年5月22日20xx年5月26日

地点: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

任务:常见的植物分类,外出辨别野外植物,采集和压制标本

环境: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大亚湾位于其东面。大亚湾地处惠州市东南,在惠东县、惠阳区和深圳市之间。东考红海湾,西临大鹏湾。

实习内容:

(一)辨认标本

通过第一学期所学的《植物学》内容以及平时积累的,为这次野外实习特别准备的知识和有关的资料,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比较分析,辨认出其所属的科。在实习过程中,植物学老师几乎每天都带我们外出认识植物,老师除了介绍植物的特征外,还教我们如何去辨认各科的特征。

(二)采集和制作标本

在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采集和压制标本。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制作成标本的,所以在采集标本时,一定要选择其特征明显的部位,以便于将来的标本鉴定。采集完好的标本只是压制标本的开始,在压制标本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多,一定要讲究技巧,对于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压法,还要经常换纸。要制作一个成功的标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植物的分类

在这次野外实习中我们一共辨认了几十个科的植物,所达的的种类超过一百种,以下就列举一些常见的种类:

被子植物:

木兰科:木兰

榆科:朴树

桑科:垂叶榕、斜叶榕、木菠萝

桃金娘科:乌墨葡桃、番石榴

苋科:红龙草、刺苋、野苋菜、土牛膝、空心莲子草

锦葵科:大红花、赛葵、黄花棯

含羞草科:台湾相思,含羞草

椴树科:布渣木

大戟科:细叶洒金榕、土密树、大飞扬、小飞扬、毛果算盘子、叶下珠、蓖麻

炸酱草科:炸酱草

无患子科:龙眼、荔枝、倒地苓

炸酱草科:炸酱草

葡萄科:爬墙虎

茄科:少花龙葵、水茄

茜草科:龙船花,九节,白花蛇舌草

菊科:白花鬼针草、银交菊、加拿大飞蓬、一点红、胜红蓟、长柄菊

裸子植物:

杉科:杉树

蕨类植物:

海金沙科:柳叶海金沙

实习总结:

为期五天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在26号下午压制完标本后宣告结束了。此次的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开拓了眼界,更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对植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虽然这次因为天气恶劣的关系,我们的行程收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穿着雨衣冒雨前行,穿梭在植物丛中,没有丝毫的退宿。

此次的野外实习收获很大,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植物的外部特征去辨认植物的种类,如先观察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看叶子是对生还是互生、看果实的类型 在采集标本时,不同种类的植物要求也不同,对于禾本科的要求根、茎、叶都要齐全,而对于木本植物,则需要花、果还要完整的叶子生长,能够让我们辨认出其叶子生长类型,而且在采集标本时,我们不呢不过选取那些比较嫩的植物,因为如果植物太嫩,在压制标本时不好压,很容易变形,而且植物太嫩,它的特征也不够明显,因此,选取植物标本,一定要选取其特征明显的部位,这样既方便我们辨认标本,而且在压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容易压成标本,而那些果实就可以另外晾干,不必放在标本夹内,等制作标本时在放回原位。

在所有的植物中,就压制标本而言,蕨类植物是相对比较容易成功的,而木本植物就相对难一些,因为它的叶子容易脱落,容易发霉

f132.COM更多实习报告延伸阅读

植物学实习报告


植物学野外实习内容介绍





题 目


青岛海滨的藻类植物



实习时间


20xx年7月4-14日


完成时间


2007年 7月 20日


字数






关 键 词


藻类植物 分类



野外实习的意义:

1、野外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2、实习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归纳概括植物的特征。

3、通过野外实习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纪律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丰富大学生活,扩大知识面,激发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1.实习目的和意义

2.实习地简介及实习准备工作

3.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4、采集、认识到的植物种类简介(学名、科属分类、形态特征、分布及生境、用途)

5.详述数种相似植物形态特征的比较

6.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7.对今后实习工作的建议

8、参考文献



实习评语及成绩:



指导教师: 20xx年 月 日



本人签名: 20xx年 07 月20 日




青岛海滨的藻类植物

1、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

2)通过实习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鉴定方法,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同时,鉴别各种植物,了解其用途,提高对植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5)通过野外实习,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增强我们独立思考能力好学习的积极性。

2、 实习地简介及实习准备工作

1)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

2)了解各藻类的分布:褐藻类主要在潮间带中部;红藻类主要在潮间带下部及低潮线附近;上部和潮间带中部有绿藻类的分布。

3)工具的准备:小桶,凿子,锤子,镊子,标本夹

3、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

①植物体一般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的形态、构造很不一致,大小相差也很悬殊。有些大型藻类在外形上虽然也可以把它分为根、茎和叶三部分,但是体内并没有维管系统,所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茎、叶,因此,藻类的植物体多称为叶状体或原植体。

②能进行光能无机营养:一般藻类的细胞内除含有和绿色高等植物相同的光和色素外有些类群还具有特殊的色素而且也多不呈绿色,所以它们的质体特称为色素体或载色体。绝大多数的藻类,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以进行光能营养。

③生殖器官多由单细胞构成:藻类中除少数种类以外,大部分的生殖器官由单细胞构成。

④合子不在母体内发育成胚: 藻类植物的合子在母体内并不发育为胚,而是脱离母体后,才进行细胞分裂,并成长为新个体。如果用动物学的术语来说,藻类则是卵生。

总之,藻类植物没有真正根、茎、叶分化,行光能自养生活,生殖器官有单细胞构成,无胚胎发育。

4、采集、认识到的藻类植物简介

1)绿藻门

①肠浒苔

【拉丁学名】E. intestinalis Grer

【科属分类】石莼科 浒苔属

【形态特征】藻体绿色,管状,膜质,单条或基部少有分枝,常有皱褶或扭曲,上部膨胀或肠形。

【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等地有分布

【用途】可食用或作饲料和药用

②石莼

【拉丁学名】U. lactuca L.

【科属分类】石莼科 石莼属

【形态特征】藻体黄绿色,片状膜质,外形近卵圆形,体表无孔,边缘有波状褶皱,固着器盘状

【分布及生境】胶东沿海地区有分布

【用途】可食用或药用

③孔石莼

【拉丁学名】U. pertusa Kjellm

【科属分类】石莼科 石莼属

【形态特征】藻体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

【分布及生境】胶东沿海地区有分布

【用途】可食用或药用

④寡枝刚毛藻

【拉丁学名】C. oligoclona Ktuz

【科属分类】刚毛藻科 刚毛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漂浮或固着,分枝对生或双叉形,次级分枝互生或单侧生,单细胞小枝棒状或针状

【分布及生境】全省广泛那分布,生湖泊、池塘或水体中

2)褐藻门

①海带

【拉丁学名】L. japonica Aresch

【科属分类】海带科 海带属

【形态特征】藻体褐色,有光泽,长带状,革质,全缘,带片边缘有波皱,柄粗短圆柱形或扁圆形,固着器分枝呈假根状。

【分布及生境】原产日本,胶东沿海为人工养殖。

【用途】供食用、药用和制胶、甘露醇等。

②裙带菜

【拉丁学名】U. pinnatifida Sur.

【科属分类】翅藻科 裙带菜属

【形态特征】藻体褐色,革质,分为带片、带柄和固着器,带片具中肋,两侧羽状裂,成体柄两侧生有木耳状褶皱的孢子叶,固着器假根状。

【分布及生境】胶东沿海常见,生低潮带一下岩石上。

【用途】供食用、药用及制胶。

③叉开网翼藻

【拉丁学名】D. paricata Okam.

【科属分类】网地藻科 网翼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褐色扁平,复叉状分枝,具中肋,主枝下部圆柱形,上部及分枝扁平,固着器盘状,体表生有成束的毛。

【分布及生境】全省各沿海有分布,生于低潮线附近岩石上。

④海黍子

【拉丁学名】S kjellmanianum Yendo.

【科属分类】马尾藻科 马尾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褐色,主干圆柱形,上生几条主枝,分枝互生,叶披针形、叶缘有锯齿,气囊亚球形,固着器盘状。

【分布及生境】全省沿海常见,生低潮带岩石上。

【用途】可制胶

⑤鼠尾藻

【拉丁学名】S. thunbergii O.Kuntze.

【科属分类】马尾藻科 马尾藻属

【形态特征】分枝轮生,叶短丝状,气囊较小,纺锤形,顶尖。

【分布及生境】全省沿海常见,生低潮带岩石上。

【用途】可制胶

⑥瓦氏马尾藻

【拉丁学名】 S. vachellianum Grev.

【科属分类】马尾藻科 马尾藻属

【形态特征】 藻体黄褐色,叶具中肋,叶缘有尖锐锯齿,气囊球形,有长柄,固着器圆锥状。

【分布及生境】青岛外海有分布,生潮流通畅的大于潮线附近的岩石上。

【用途】制胶原料

⑦海蒿子

【拉丁学名】S. pallidum C.Ag.

【科属分类】马尾藻科 马尾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黄褐色,叶具中肋,固着器圆锥状,侧枝上的叶丝状,幼枝上具短小刺突,气囊球形。

【分布及生境】青岛外海有分布,生潮流通畅的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

【用途】制胶原料

3)红藻门

①石花菜

【拉丁学名】G. amansii Lamx.

【科属分类】石花菜科 石花菜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色,直立丛生,软骨质,主枝与分枝扁平,分枝对生或互生呈羽状,囊果着生在顶端分枝上。

【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有分布。生低潮线附近岩石上。

【用途】供食用和制琼胶。

②小石花菜

【拉丁学名】

【科属分类】石花菜科 石花菜属

【形态特征】藻体暗紫红色,线状,软骨质,矮小密集丛生,匍匐或斜卧,羽状分枝对生或互生,囊果着生在膨胀小羽枝的中部。

【分布及生境】 青岛有分布,生中潮带岩石或贝壳上。

【用途】供食用或制胶。

③茎刺藻

【拉丁学名】C. lkamurai Yamada.

【科属分类】球果藻科 茎刺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褐色,矮小丛生,丝状,纵横交叉缠绕呈绒毛状,茎圆柱形,不规则羽毛状分枝,顶枝尖细呈刺状。

【分布及生境】青岛广泛分布,生高、中潮带岩石上。

【用途】供食用和制胶

④角叉菜

【拉丁学名】C. ocellatus Holmes.

【科属分类】杉藻科 角叉菜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顶端常绿色,扁平革质,丛生,数次叉状分枝,整体近似扇形,囊果椭圆,一面突起,另一面凹陷。

【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有分布。生中潮带岩石上。

【用途】供食用和制胶

⑤珊瑚藻

【拉丁学名】C. officinalis L.

【科属分类】珊瑚藻科 珊瑚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灰粉红色,石灰质,分节明显,羽状分枝2~3次,对生,下部圆柱形,上部稍扁,生殖窝卵形,生在小羽枝上。

【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高、中潮带岩石上。

⑥蜈蚣藻

【拉丁学名】G. filicina C. Ag.

【科属分类】蜈蚣藻科 蜈蚣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粘滑,丛生,主枝明显,扁平,羽状分枝,囊果球形,突出于体表。

【分布及生境】全省沿海有分布,生中潮带岩石上。

【用途】供食用和制胶

⑦盾果藻

【拉丁学名】C.affinis Okam.

【科属分类】蜈蚣藻科 盾果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深紫色,革质,丛生,上部扁平,数回叉状分枝呈扇形。

【分布及生境】青岛沿海有分布。生中、低潮带岩石上。

⑧海膜

【拉丁学名】H. sinensis Tseng. Et C.F. Chang.

【科属分类】蜈蚣藻科 海膜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片状膜质,单条或基部1~2次分叉,囊果在表面呈点状突起。

【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或贻贝养殖架上。

【用途】可食用

⑨江蓠

【拉丁学名】G. verrucosa papenfuss.

【科属分类】江蓠科 江蓠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绿色,直立丛生,肉质,圆柱形,主干明显,分枝1~2次,互生或偏一侧,囊果球形,突出于体表。

【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风浪平静的内湾。

【用途】可食用和制胶。

⑩海头红

【拉丁学名】p. relfairiae Harv.

【科属分类】海头红科 海头红属

【形态特征】藻体玫瑰红色,扁平丛生,基部有匍匐枝,向上生出扁平直立的羽状分枝,分枝上有齿状小枝,囊果突出于体表。

【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上。

11叉枝藻

【拉丁学名】G. flabelliformis Harv.

【科属分类】叉枝藻科 叉枝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软骨质,扁圆丛生,3~4次二叉分枝,藻体轮廓呈扇形,囊果生于顶端分枝上。

【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有分布,生中潮带岩石上

【用途】供制胶用

12金膜藻

【拉丁学名】C. wrightii Yamada.

【科属分类】红皮藻科 金膜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淡紫红色,扁圆柱形,柔软脆弱,中空,具短柄,不规则形分枝,分枝基部收缩呈楔形。

【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上。

13节荚藻

【拉丁学名】L. hakodatensis Yendo.

【科属分类】节荚藻科 节荚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褐色,主枝圆柱状,直立,不顾则羽状分枝,基部收缩呈节荚状关节,枝端尖细,囊果球形,突出于体表。

【分布及生境】青岛、烟台有分布,生中、低潮带岩石上。

14日本仙菜

【拉丁学名】C. japonicum Okam.

【科属分类】仙菜科 仙菜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软骨质,丛生呈团,藻体分节明显,复羽状分枝。

【分布及生境】全省各沿海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上。

【用途】供食用和制胶

15三叉仙菜

【拉丁学名】C. kondoi Yendo.

【科属分类】仙菜科 仙菜属

【形态特征】藻体紫红色,软骨质,丛生呈团,囊果球形着生在小育枝上。藻体分节明显,二叉或三叉分枝,小育枝稀少。

【分布及生境】全省各沿海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上。

【用途】供食用和制胶

16异管藻

【拉丁学名】H. japonica Yamada.

【科属分类】绒线藻科 异管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玫瑰色,质软直立,基部生出数条主枝,分枝互生,小枝呈复羽状排列整齐,囊果球形生于侧枝上。

【分布及生境】青岛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上。

17美丽异管藻

【拉丁学名】H. pulchra Falk.

【科属分类】绒线藻科 异管藻属

【形态特征】藻体玫瑰色,质软直立,藻体纤细,主枝丝状,羽状分枝长短不一,囊果球形生于侧枝上。

【分布及生境】青岛沿海地区有分布,生低潮带岩石上。

5、 详述数种相似植物形态特征的比较

①石莼和孔石莼:

相同点:都是石莼科石莼属,藻体黄绿色,片状膜质,固着器盘状

不同点:孔石莼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

②海黍子和鼠尾藻:

相同点:都属于马尾藻科马尾藻属,藻体褐色,主干圆柱形上生几条主枝,固着器盘状

不同点:海黍子分枝互生,叶披针形,气囊亚球形

鼠尾藻分枝轮生,叶短丝状,气囊较小,纺锤形,顶尖

③瓦氏马尾藻和海蒿子:

相同点:都属于马尾藻科马尾藻属,藻体黄褐色,叶具中肋,叶缘有尖锐锯齿,气囊球形,固着器圆锥状

不同点:海蒿子侧枝上的叶丝状,幼枝上具短小刺突;

瓦氏马尾藻则没有

④江蓠和扁江蓠:

相同点:都属于江蓠科江蓠属,藻体紫绿色,直立丛生,囊果球形突出于体表

不同点:江蓠肉质,圆柱形,主干明显分枝1~2次,互生或偏一侧;

扁江蓠藻体叶状,二叉分枝。

⑤波登仙菜、日本仙菜和三叉仙菜

相同点:都属于仙菜科仙菜属,藻体紫红色,软骨质,丛生成团,有节,密生小育枝

不同点:波登仙菜有规则的二叉分枝

日本仙菜藻体分节明显,复羽状分枝

三叉仙菜藻体分节明显,二叉或三叉分枝,小育枝稀少

⑥异管藻和美丽异管藻:

相同点:都属于绒线藻科异管藻属,藻体玫瑰色,质软直立,囊果球形生于侧枝上

不同点:异管藻基部生出数条主枝,分枝互生,小枝呈复羽状排列整齐

美丽异管藻藻体纤细,主枝丝状,羽状分枝长短不一

6、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①环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的分布反映了相应的环境,因此植物的生存与环境紧密相连,在本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②在植物学的实习中,樊老师和曹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二十八种藻类,并说明了相似藻类的区别,同时采集其作为标本,加强了对植物的认识,而且通过考核提高了植物种类的鉴定能力。

③在这次实习中,初步了解到藻类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④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对植物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⑤通过这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奥妙,培养了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了我们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⑥这次野外实习同加强了师生关系。同时,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互帮互助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7、对今后实习工作的建议

①实习之前,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做的不够,好多学生将此次实习作为旅游,这就完全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②工具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好多藻类的采集,尤其是长在岩石上的藻类,为了确保标本的完整性,需要用到凿子和锤子,一个班五十个人只有四个凿子,明显不足。多人共用一个工具的情况就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

③实习过程中,藻类植物还好,尤其是崂山上高等植物的实习,我建议,分散学生,不要四五个班一块,因为道路狭窄,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跟上部队而不断走路,不去采集标本。这样同样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④实习组织欠缺,老师人数明显不足,两三个老师带四五个班,有时在路上老师讲一些植物时,只是围着老师的那十来个同学听得到,其余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不知道。显然效果不好。

⑤建议在崂山上的实习的时候重视一下花的解剖,更有助于学生认识植物,辨别植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8、参考文献

⑴赵遵田樊守金 《植物学实习教程》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

⑵樊守金 《崂山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⑶李法曾 《山东植物精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优秀植物学实习报告


这篇《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优秀植物学实习报告》是由小编整理提供的,请大家参考!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优秀植物学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使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实习地点:尖峰岭的热带树木园

实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字、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具体行程:

6月27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6月28日是我们正式野外实习的第一天,今天的地点是热带树木园,早晨7点半集合,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到达那里,这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沿着山路登上了半山腰,这里有许多种植物,大家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采集标本,其中有藜芦、玉竹、土三七、黄芪、黄花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歪头菜等二十几种植物,有些是平时[你正在阅读的文章来自:文库网www.wenkuwang.com]不太常见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开始集合准备返回。下午3:00开始压制标本,并查检索表标记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等,今天的任务就按计划完成了。

6月29日,今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今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虽说这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非常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终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点开始压制标本,今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较累,所以今天选择了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点,这是一个小树林,虽然小,但事实上它的植物种类并不少,在这里我们采集到了白藓、观仓术、广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处。照例,下午三点开始压制标本,另外要求画两张标本图,这天的任务就这些。

7月1日,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一个旅游景点,早8:00出发,半小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山路,于是,我们开始爬山,看了路标,大概爬到三百米时就感觉到累了,这时上面的游人已经有返回的了,还鼓励我们说:姑娘们加油啊!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岁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顶端……听着鼓励的话,我们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们还拍了许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兴奋至极,之后又去了仙女宫和水帘洞,目睹了石海的壮观,没一个地点都留下我们大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就这样一直玩到了下午两点多,大概三点半,我们回到了原地。这一天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了。

7月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今天先后去了南饮泉和北饮泉,这里有许多风格别具特色的小建筑,其中“世界名泉”是最吸引人的地点,接着又去了药泉湖,记得这里的泉水是特点的,味道有点闲,而且对于这水还有其美丽的传说,随后我们又买了些小饰品,有五大连池留念项链,雨花石和磁石等,都很具有地方色彩。中午,我们以组为单位返回。今天下午6:00,老师对我们这几天的实习内容进行了测试,主要内容是对植物的识别,测试完成,今天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7月3日,这是本次植物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准备好自己的物品,4:00就离开了住处,踏上返回的列车,或许是出来时间长了,对学校便产生了牵挂,期盼着能够快些到达,期盼着把我们的经历讲给那些没来的同学听,就这样离五大连池渐渐的远了,我们为期一周的实习生活也临近了尾声。

本次实习中所积累的部分植物简介:

百合科(liliaceae):单子叶植物,隶属百合目(liliales),多年生草本,少亚灌木或乔木状。直立或攀援,具根状茎、块茎或鳞茎。叶互生或基生,少对生或轮生。(玉竹黄花菜北重楼等)

菊科(keyinwiki):双子叶植物纲,菊目的一个科,草本,半灌木或灌木,稀乔木,有乳汁管和树脂道,草本,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顶端带冠毛或鳞片。(关仓术蒲公英等)

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较原始的一科。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数为藤本或灌木。单叶或复叶,通常互生,...根据果实类型,通常分为具蓇葖果的金莲花亚科和具瘦果的毛茛亚科。金莲亚科主要有乌头属、翠雀属、金莲花属、升麻属...(棉团铁线莲褐色铁线莲)

唇形科(labiatae):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通常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无柄的腺体,或各种单毛、具节...多为二唇形,着色;雄蕊通常4,二强,稀2枚,通常前对长,后对较短,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由2个心皮形成;花柱...(并头黄芩丹参)

豆科(leguminos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或攀援大藤本,花冠——一些是蝶形花冠。(黄芪)

蔷薇科(rosaceae):草本,灌木或乔木,常有刺及明显的皮孔。花萼5裂或5枚,花瓣通常是5枚;花萼和花瓣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它形状花托的边沿。雄蕊多枚,雌蕊1枚或多枚,雄蕊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他形状花托的边沿。(蔷薇)

实习心得:这次实习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相结合,这种方法让我们轻松地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实习过程中我们同学间的友情更深了一步,让我们更加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累,但是回想起来却是既充实又美好的,我们个个都是满载而归。同时,也感谢几位老师一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耐心的帮助,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次实习教会我的东西会使我终身受用,这短暂的实习生活也将会令我终生难忘!

植物学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植物学实习报告6000字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调整人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正是随着全球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
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早上八点乘坐学校班车,从学校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达目的地——青岛xx国家森林公园,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于下午四点多返回学校。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
实习内容
xx国家森林公园概况xx脉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险、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台筒,大黑涧,扎营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环列周围,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雾缭绕,瞬息万变,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素有“东崂西珠,双珠嵌云”之说。小xx地处海滨,景物独特,层峦叠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为胶州八景中的第一胜景。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森林在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种基因库。多种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森林中蕴藏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人类宝贵的财富。
(2)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减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调节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有重要作用。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气含量大,并且蒸腾还可以吸收热量,使空气湿润,气温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并且森林对眼成和粉尘有明显的过滤、组织和吸附作用,净化了空气;通过对大气中某些有害气体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屏障,在防护林和林带保护下的农田,风灾、旱
涝灾还可以得到防止或减轻。
(6)除此之外,森林还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花、果、茎、树皮、树脂、树胶、树液等和经济林、以及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
森林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规律森林是自然界多种环境中的一种类型,而森林不是单独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样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会构成相互平衡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有:
(1)林通过自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和维持环境质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等的作用。
(2)森林通过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影响局部的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周围境的气候状况,使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长。
(3)森林有时还影响环境的水文状况,降雨量等。
(4)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反过来,环境对森林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气候状况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决定植被覆盖率,植被的状况决定着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5)环境中的生物可能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对森林中原有的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6)人类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使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调查方法有:
(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现场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评价区生态资源、生态系统结构的条查可采用现场勘察和网络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xx国家森林公园实习成果
通过实习老师的指导,在我们进行完野外调查后,对小xx所了解的概况如下:
平均日照率57%。
(2)地质:小xx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第二隆起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组火山类层十分发育,在小xx地区出岩极为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为主。
(3)土壤:花岗岩和片麻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上发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较为贫瘠。
(4)植物:由于此次实习时间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连续几个月的干旱使许多山上多数植物特别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类型。小xx山脚至半山有少量土覆盖,植物多分布在有土覆盖的地方。主要植物为:美国黑皮松(系飞机播种所形成的,占小xx植物面积的绝大部分主要分布在小xx山脚至半山)、刺槐、榆树、芦苇、茅草、野梨树、野山楂树等零星分布其中。山顶岩石上生长着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藓、卷柏。由于小xx海拔仅724.9米,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不超过6摄氏度因此植被随海拔的增高变化不明显。小xx森林植物中多为人工种植。其树木均处在幼年期,森林结构简单而清晰,分为乔木层(美国黑皮松和落叶乔木)、灌木层(藤本植物、铁线蕨)、草本植物。
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xx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垂直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环境生态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泽山,南部的小xx、大xx、铁橛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毛白杨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xx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xx国家森林公园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植物学实习报告(二)
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大学植物学实习报告》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植物学实习报告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