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内涵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内涵。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内涵”,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责任落在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科学的日新月异,面对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要求。“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三个代表”的时代意义、内在要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发表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XX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从国际上看,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现代科技.知识发展迅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和平和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未树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有增无减,巴以冲突升级.美伊战争爆发使世界形势动荡,天下不太平。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西化”、“分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提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大趋势中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挑战的应对方略。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但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消极影响及改革开放使国外腐朽思想乘机而入,必然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从而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后,江泽民同志分别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XX.5.14)、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大开发座谈会(XX.6.20)、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XX.6.28)、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XX.10.11)等一系列重大会议上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同时,准确和深刻地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从“三个代表”的时代意义上把握

(1)“三个代表”是着眼于解决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面对世界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及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所肩负任务的变化,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必须按“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建设。

(2)“三个代表”是着眼于回答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做出的战略性思考。

党在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应该以怎样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等问题上,在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问题上,在群众路线等一系列问题上严肃思考,得出了“三个代表”的结论。

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当今时代背景和形势要求,着眼于党的建设,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这一历史使命,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思考和建设我们党及党的事业的。

(三)从“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上把握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条件。

我们党为什么具有先进性,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党是以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的,从它诞生一开始,就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奋斗的。在生产力发展迅猛的今天,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制定切实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体现和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先进文化是一面旗帜,它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前进方向,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前进方向”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致,能够成为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的那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此为引用他文所得)。而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和最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工人阶级的这一阶级特性决定了共产党不仅代表全体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根本利益”是指全局的长远的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利益。(注:此为引用他文所得)。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后富、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永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四)从“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把握

“三个代表”三者之间辩正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动态地相适应,才能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提供物质基础,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保证。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学习总结(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科学发展观深刻解释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核心是与人为本。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阐明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整理]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机联系,全面进步、协调

调推进的总体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经济发展了,如果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那么提高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强调全面发展,就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范畴,更不能以GDp取代一切。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GDp在计算上也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不能反映人们实有的福利水平等缺点。因此,坚持全面发展,就需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机会平等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运筹、统筹兼顾的辩证法,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东部、中部、西部平衡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习总结(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背景: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它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

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抓住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要注意质量,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要转变增长方式。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

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5、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坚持改革开放。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总结(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现条件与路径

党的十七

大报告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条件与路径。本文剖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条件及其路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可见,十七大报告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条件及其路径。

一、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基本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社会发展理论。它涉及一系列重大的关于发展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是发展、为谁而发展、如何才能发展等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我国目前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模式,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少数人,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群构成。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包括参加、支持、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阶层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源,而是根本。以人为本,就是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求全面发展,拒绝片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对两点论和两手抓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教导我们要: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了,十个指头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党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展开其他方面的工作。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每对矛盾时,都是在肯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

,特别是抓住那些常常被人们容易忽视或发生片面认识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了充分重视和阐述。例如,毛泽东指出: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他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毛泽东告诫我们,要处理好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辩证关系,使其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的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广义来说,两手抓包含着多方面的意思。例如在两个基本点问题上,既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问题上,一手抓经济建设,

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和打击经济犯罪,惩治腐败问题上,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总的来说,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要求协调发展,拒绝失调发展。所

谓协调,是指事物及其内部诸方面之间量的比例平衡关系或质的相互适应关系。与协调相对应的是失调,失调是指事物之间以及内部诸方面之间量的比例不平衡,质的关系不适应。协调发展就是对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同时存在多个矛盾,其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分为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全力找出并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是重点论。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这就是两点论。这里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中心、抓关键并兼顾其他,要使重点和非重点保持量的比例平衡。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说: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再次,要求可持续发展,拒绝掠夺性开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

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第一,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长远利益是由一个个眼前利益构成的,是通过一个个眼前利益来实现的,离开了一个个具体的眼前利益,就无所谓长远利益,实现长远利益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但是,眼前利益的实现要尊重长远利益,要在长远利益的指导下来实现,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损坏甚至牺牲长远利益。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寻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点,我们只能做那些既符合眼前利益又符合长远利益的事情。第二,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处理好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照顾当代人的利益,又要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世界是我们的,更是子孙的。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时说: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把它的各个部分孤立起来、分割开来理解,否则,在理解上就会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贯彻落实。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条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体系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把它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和实践是一对矛盾,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一切矛盾双方的转化一样,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许多的条件,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条件,才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具有方向性和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有效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一般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的一般的理论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又符合本部门特点的具体的发展方案。避免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2。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符合本部门发展需要的工作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改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状,达到科学发展的目标,满足本部门发展的需要。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制定发展目标,而制定发展目标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使其

既符合客观的尺度又符合主观的尺度。

3。探寻达到发展目标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制定了发展目标后,还要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方案,选定方法途径。比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实际利用这种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就必须有符合各国具体国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采取正确的实践手段和方法。

4。采取实际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性条件。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制定的目标再科学,计划方案和方法途径再合理,如果只是夸夸其谈,不付诸行动,也只是一纸空文。

5。把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认同,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保障。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伟大的物质力量。

三、探索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路径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包括的内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驾驭全局的能力。全局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并具有特定性质、功能的有机整体。驾驭全局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要充分

考虑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不能只见部分,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列宁说: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他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2。统筹兼顾的能力。所谓统筹兼顾就是在工作中抓住重点,带动全盘;看问题时要看主流,同时注意支流,在克服一种错误倾向时,也要注意可能掩盖着另一种错误倾向,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

统筹兼顾要求在决策时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工作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组合,使其良性互动,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系统都有它的构成要素在孤立的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合理的结构能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新的适合需要的结构,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不合理的结构则削弱系统的整体功能,旧的、不适合需要的结构,则延缓事物的发展。

3。科学预见的能力。所谓科学预见就是根据客观事实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推测性判断。科学预见能力包括透过工作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其本质

的能力,透过大量的偶然性把握其必然性的能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现象是多变的,而本质是较为稳定的,一个领导者决不能被令人眼花缭乱现象所迷惑,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颠倒事物的本质;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不确定的趋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必然性是确定不移的趋势,领导者不能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要善于透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科学预见既不是主观臆断,也不是未知先卜,而是预见者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认识和行动的盲目性,而这种结论必须在实践中作最终检验。

4。求实创新的能力。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发展包括新关系取代旧关系、新状态取代旧状态、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从实质和内容上说,发展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只能使事物维持旧有的状态,甚至退化,不可能有发展。创新的前提是求实,创新不是单纯地脱离现实的求新求异,只有在尊重已有事实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科学的创新,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一个领导干部不具备求实创新的能力,就不能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决策。

5。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交往中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部门与国家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协调与否以及协调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以及发展。所以,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应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路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吃透理论,其次要了解实际、调查研究,最后要从事实践。

1。加强学习。领导者要想具备以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就要加强学习。一要学习理论,包括哲学、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乃至心理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懂得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二要学习政策,深入研究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运用政策的能力,要用足用活政策;三要学习古今中外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造富有特色的科学决策模式。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才会少走弯路;四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专家

,成为业务上的活字典。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所谓调查就是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了解实际,掌握丰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的活动,避免决策中脱离实际的空想。所谓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避免对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罗列。毛泽东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决策才会具有科学性。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

3。勤于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强调的是看,听和想,而实践强调的是做,看、听和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而只有做才能检验想的决策是否正确,才能实现想出来的目标。如果不去实践,决策再正确,也是形同虚设。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总之,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实现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三个不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做到这些,必须做到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不变,“人才兴国”的信念不变,“全民创业”的理念不变,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方式,为科学发展观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不变。只有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坚定不移,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首先,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污染问题无人问津,只不过是经济利益作祟,一些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意识不强,没有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就会做出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因此,只有干部充分的认同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意义,认同科学发展观是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国家的战略举措,是一种深得民心的举措,一种无愧于后代子孙的长远举措,才会不折不扣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要坚决制止违背科学的行为。一些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恰恰在于个人政绩观的变异。一味的追求经济,管它是不是对空气造成了多少破坏,对环境造成了多少破坏,对人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只要不破坏官运的上升就是对了。这种“不为升官,吾又为何”的畸形心理,自然就就与科学发展观渐行渐远,因此,若要制止这种畸形的发展观,就要让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下课,省的有机会做对不起人民、社会、历史的事情。

二、“人才兴国”的信念不变。实现科学发展观,人才是关键。一支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人才队伍,决定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效果。一要善于挖掘潜在人才。古人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胆突破,如今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不拘一格的挖掘人才才是当务之急。只有选拔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人才基础。人才兴国,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墨子的思想可谓对贤才对国家和人民的作用最有力的诠释。二要大胆启用人才。只有把人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兴国”的宏伟蓝图。做到这些,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唯文凭、唯经济总量增长的陈旧观念,大胆启用雷厉风行,真抓实干,敢于创新工作干部;大胆启用踏踏实实为人民谋福祉,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干部。总之,大胆启用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才能实现科学用人观,才能不折不扣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习近平副主席的“六个用人导向”,就为落实科学观树立了明确的用人方向。

三、“全民创业”的理念不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更需要树立全民创业的观念。一部分人富裕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全民富裕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一要善于凝聚人力。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靠一部分社会精英是不能实现全民富裕,只有把普通老百姓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顺利实现科学发展观。二要鼓励百姓解放思想,破除一些百姓安于现状的心理,想方设法激发百姓的创业的内驱力和创业激情。三要为百姓创造条件,创造机遇,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引领百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解除百姓创业的后顾之忧,使百姓创起业来得心应手,从而实现百姓创业有方向,创业有靠山。四要实现百姓创业得实惠。就要求干部指导百姓找准自己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突破点,让百姓尝到创业的甜头。

因此,只有凝聚全民的力量,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科学发展观。(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_范文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如曾培炎同志所概括的,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详见2003年12月15日《学习时报》第1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注重三个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年多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使这一理论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贯彻落实,根据中央部署,从今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既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也确保中国未来能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那如何深入学习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活动呢?笔者认为:注重三个结合非常必要,即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同改善国计民生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

把学习实践活动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众所周知: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一个从生疏到熟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应该清醒看到,当前不少地方不少同志在实际工作中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有些同志把科学发展当成口号,没有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身体力行;有些同志把“科学”与“发展”分割开来,先搞“发展”再讲“科学”,把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当成了阻碍发展的负担;还有些同志在工作中抓住一点不计其余,不善于协调统筹,忽视了和谐发展。这些现象,如不认真纠正,不但影响自身工作成效,还会影响科学发展的大局。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破除有碍科学发展的旧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的老规矩,以创新的观念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力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取得新成就。把学习实践活动同改善国计民生结合起来,就是要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根本不会做群众工作,群众意识极为淡漠,把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给丢掉了,出现了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严重现象。如此一来,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是用政治威信和群众威望来影响群众、凝聚群众、号召群众,而只是依靠手中的权力来命令群众。“党组织的行政化、党的领导的权力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改善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要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把学习实践活动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就是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有的作风飘浮、管理松散、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而且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还是以权谋私、当官做老爷?这是一个摆在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大是大非问题。期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期待通过上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终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