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文化先进个人发言稿 > 导航 > 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文化先进个人发言稿

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党员是构成党的组织的细胞。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国家和社会所起的整合、凝聚、引导作用上,表现在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上,表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每一个个体即党员的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依据广大党员的思想共识来制定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实践活动来贯彻的;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广大党员结成的组织体系来发挥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广大党员为桥梁来连接的,也是以每一个党员的形象来促进的;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及其能力,是由广大党员在不同岗位的执政行为组合起来的,也是由每一个党员的具体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因此,党的先进性与党员个人的先进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党的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个人的表现来体现。坚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我们党,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

8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党的队伍的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在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如果没有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就不可能有党的先进性。没有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少党员距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作风不正,弄虚作假;有的品质败坏,投机钻营;有的思想蜕变,腐化堕落;特别是不时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党的先进性要么“不适应”,要么“不符合”,严重的还背离了党的先进性,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问题。要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增强党员作为先进分子的责任感,检查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党员修养,纯洁党的队伍,清除不良分子特别是腐败分子,切实解决目前党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与执政要求还“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先进性。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好八项义务,行使好八项权利,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环境,认真实践“”重要思想,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政治、社会、道德等各个领域,真正成为社会的表率、群众的表率。党员要如此去做,领导干部更要如此去做。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和发扬了先进性,我们党的整体的先进性也就能够大大增强。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搞好这项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使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够有新的提高。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结束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历史,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地而且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结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它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我国人民为着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它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关注。而且,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闯过许多难关,还要经历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和挑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削弱、动摇共同理想信念,加紧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国际国内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十三亿人民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理论的武装,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密切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生动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不可低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给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容易发生过于偏重物质利益、见利忘义、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倾向。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上制假售假、欺诈逐利有所蔓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冲击着公平竞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风尚,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已经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们党早就充分估计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存在着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乘机渗入、腐蚀我们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严重风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者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急剧变化,势必对社会、家庭原有的秩序和结构带来冲击,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能不能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安居乐业?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尖锐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败,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 面对严峻的历史性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

,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效性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知识水平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科学文化教育上还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而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量缺乏的现象,同时,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类突出的矛盾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要站在抓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发展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教育,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使之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学,并确保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和环境。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基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可以相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优秀范文: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构建主义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结束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历史,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地而且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结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它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我国人民为着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它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关注。而且,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闯过许多难关,还要经历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和挑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削弱、动摇共同理想信念,加紧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国际国内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十三亿人民的前途命运。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理论的武装,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密切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生动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不可低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给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容易发生过于偏重物质利益、见利忘义、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倾向。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上制假售假、欺诈逐利有所蔓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冲击着公平竞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风尚,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已经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们党早就充分估计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存在着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乘机渗入、腐蚀我们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严重风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者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急剧变化,势必对社会、家庭原有的秩序和结构带来冲击,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能不能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安居乐业?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尖锐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败,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面对严峻的历史性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

,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四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效性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知识水平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科学文化教育上还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而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量缺乏的现象,同时,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类突出的矛盾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站在抓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发展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教育,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使之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学,并确保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和环境。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基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可以相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内容显示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中始终体现着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正在发展,正努力实现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也包括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八十年代初,在历经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失落的精神世界,全县相继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寻找“真、善、美”,为我县群众性精神建设活动吹来了第一缕春风;党的十二大的召开,从理论原理、具体内容到方针、方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证和阐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以此为契机,我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从1991年开始,在全县农村各个方面、涉及千家万户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1992年春天,邓小平明确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还首次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全县各级认真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把精神文明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使领导机制、工作体制,到基础建设投入、队伍建设都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为重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对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认真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全面部署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全县各地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面贯彻落实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吹响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号角,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1997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使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期间,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迎来了新的辉煌时期。在继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称号之后,当年,我县又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示范县”,1999年,我县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以此为起点,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首要任务。从那时起,为进一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方向,我们先后多次作出了《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等,统一思想认识,先后开展了“开放、开发、发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施绿色战略,建设绿色##”等思想解放先导工程,提高了全县人民思想素质,增强了向心力、凝聚力,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坚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普及于群众”,在县城区开展了以“美化、亮化、净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工程及环境综合治理;在农村继续进行了十星级文明户深化评选,实施了“2345工程”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在城镇开展了“软硬齐施”的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在全县城乡开展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活动;在各行各业开展了“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及“创佳评差”活动。在全县形成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使精神文明建设日益由单一、分散向集中、综合性、经常性发展,围绕经济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形式到内容,从深度到广度,都有新的发展;精神文明日益向系列化、规范化发展,成为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城乡的有机载体;精神文明建设日益由专业部门向全社会发展,实现了全党动手,全民参与,各行各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实践中贯穿着建设先进文化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坚持深入、持续的理论学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促进了广大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紧密结合县情,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内容显示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其中,努力探索新方式和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以及围绕经济建设开展的“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开放、开发、发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迎战西部开发,建设经济强县”、“实施绿色战略、建设绿色##”等主题教育活动,富有成效。对全县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和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了直接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提高代表先进文化能力,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劳动者的要求。——坚持精神文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高先进文化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围绕实现“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文明大跨越”宏伟目标抓创建,使精神文明建设的“魂”,牢牢地附着和渗透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体”上,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统一起来,促进了全县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实践了提高先进文化能力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主题。——坚持抓重点、创特色,不断探索新途径。从县情出发,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和分层次、重实效的原则,按照抓重点、抓特色、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广泛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实施了“2345”工程,即“两建”(林特建家园,文明建新村),“三通”(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四化”(住宅白墙化、庭院绿荫化、厕所标准化、厨房清洁化),“五改”(改水、改圈、改灶、改善农家环境、改变村容村貌),体现新特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文明村创建的新思路,丰富了“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经济发展,治穷致富;抓社会治安,治乱变安;抓山川秀美,治荒变绿;抓计划生育,治超变优;抓文化科学,治愚变智;抓阵地建设,治无变有;抓环境建设,治脏变美”的“八抓、八变”新内涵,符合##实际,体现地方特色,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践了建设先进文化能力,就是要带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真理。——坚持把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体现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我们把发展文化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上,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使城乡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总揽,投入大量资金,强化基础设施,使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并涌现出两个省级文明集镇、8个市级文明集镇、10个县级文明集镇;科技兴县投入不断加大,抓教育兴科技,提前实现了普九目标;文化基础阵地建设发展迅速,开通了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乡乡建起业余党校,大部分村建起综合活动室,并配备了必要设施,这对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蓄积了极大的发展后劲。实践了提高先进文化能力要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坚持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我们坚持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县城创建、千里精神文明长廊建设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及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实施了“十星级文明户”深化评选,“千百十”评选工程(1000名文明户标兵,100个先进管理村,10个先进组织乡镇),“466”示范工程(4个示范乡镇,60个示范村,600个文明示范标兵)、开展了文明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出了5个市级文明示范窗口,12个县级文明示范窗口,命名了240多个省、市、县级文明单位(机关)、118个市县文明村和各类先进典型。精神文明建设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实践了代表先进文化方向,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建设力量的任务。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要以民为本,践行“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根本指针,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指针。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真学、深学、真信、深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使人民群众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就必须要以民为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文明一切创建活动都要以民为根,以民为本,事事处处体现爱民、亲民、便民、为民的工作作风。以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标准。——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二为”方向,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发展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有实践性强、社会影响广泛、群众参与程度高的特点,是把先进文化推向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途径,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先进的文化教育、激励、鼓舞群众,提升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素质。——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要突出主题,增强服务意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进行设计载体,引导和教育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在党员干部中继续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育活动,推动干部职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努力形成与现代化建设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服务水平。在城镇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校园”、“绿化达标先进单位”、“园林式单位”、“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创佳评差先进单位”等的评选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在农村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温暖、献爱心”、扶贫帮困和迁移式扶贫等活动,组织宣讲团、专业文艺团体到农村慰问演出,组织医疗队下乡巡诊,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向农民赠送科技图书、科技挂图、科技录像,为困难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援助等。通过系列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来抓,不断加强各级各类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市民文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站)等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在全民中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艰苦奋斗”、民主法制等的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颂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县人民始终以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绿色##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新求实求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就在于不断创新创建的载体。要围绕服务“三农”,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路子,推出“联户扶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载体,并以城市文明为先导,建立扎根农村的“精神文明桥头堡”。一方面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县城骨架,加强市政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建良好的硬环境。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文明行业竞赛活动,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在抓好县城创建的同时,坚持做好各类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科技人员、各类经济组织与农村结对共建、结对帮扶工作,实行经济、道德、科技、法制、文化扶农五并进,增强扶持对象的造血功能。强化目前已有一定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电影站、广播站、农技站等基本阵地不能丢,村村普及黑板报、图书室、文化娱乐活动室,创办“读书角”、“道德评议榜”、“荣誉榜”。鼓励群众发扬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在乡土走出一条“文化之路”,帮助农村青年参加自考、夜校、函授、电大等学习,使农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生活品位,建好“精神文明桥头堡”。新村建设以发展绿色经济和旅游为目标,以造福农民,实现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继续实施“两建”、“三通”、“四化”、“五改”的“2345”工程和“三改一建”工程(改水、改窖、改路,建优美环境)。新村建设与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环境,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集镇花园式、村庄园林式、田野绿林化、路成网,树成行的建设格局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明社区创建要高标准地全面展开,做到“六有”,即有组织体系,有基本设施,有创建队伍,有活动阵地,有措施标准,有档案资料;着力抓好“456”工程的落实,即抓好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搞好文明市民学校、活动室、大型宣传栏、文艺宣传队、志愿者服务队五项建设,提供科技、卫生、信息、家政、计生、文化六项服务,每年抓1—2个社区创建示范点,逐渐推出精品型、示范型、特色型、普及型等各具特点的社区创建典型。不断探索特色文明社区创建工程,逐步形成一批“美德社区”、“温馨社区”、“文化社区”、“绿色社区”、科技体育等不同特色的文明社区,打出##社区创建品牌。十星级文明户”要不断深化,根据农村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适时调整提高“十星”标准,并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常评常新,使争“十星”奔“小康”成为全县10万多农户的强烈愿望和社会时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无论对党的整体而言,还是对于每一个干部党员来讲,都要有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意识,通过不懈地努力,永远保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作者系中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关系


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关系文章标题: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关系
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到新阶段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社会同经济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政治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就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和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协调和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确处理人际之间、人与物和人与体制之间关系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要建设和谐社会,须从构建一个个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这些社会“细胞”入手,才会取得实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企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提供社会财富的经济单位,一个企业建设和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一个建设和经营得好的企业,不仅能为社会、为国家提供财富,而且能成为职工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一个企业建设和经营得不好,不仅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而且职工也不可能有安全感,更谈不上发展。
构建和谐型企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理顺、协调好各种关系:一是创业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创业,才能发展,而只有发展,企业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物质基础,职工才会有寄托感和依附感。如徐矿集团近年来进行了新一轮创业,积累了较雄厚的物质财富,这既为企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又有了改善职工生活的条件,为报效国家,造福员工提供了可能。二是要处理好干部与职工的关系。作为企业的干部,一定要心系职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以职工的利益为核心。应坚持深入实际,调查了解职工的意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在利益分配上要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让多劳者多得,干部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让全体职工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建立干群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为企业的发展建功立业。三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企业改革创业发展,要从眼前和长远利益上谋划,既要使职工获得近期的利益,更要为职工的长远利益着想。没有近期利益,职工得不到实惠,难免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影响当前的经济工作。而没有长远利益,企业便会丧失发展的后劲,导致职工的希望最终落空。四是要处理好主业与多种经营的关系。主业与多种经营,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两只轮子一起转动,企业才会有生机和活力。如徐矿集团面临资源有限,人员较多的困难,只有在抓好煤炭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多种经营发展的步伐,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如果只顾一面,忽视了另一面,都会破坏和谐,影响企业的发展。五是要处理好企业管理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关系。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只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企业才会走向强盛。要配置好人力资源,首先要从观念上解决问题,要着眼于大局、着眼于发展。其次,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坚决废除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各种弊端。同时,要防止关系网等等的干扰和影响,保持其公正性。此外,政工与行政、人才与非人才、个别与普遍以及企业与社会和政府等等的关系也要处理、协调好,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和关系没有协调、处理好,都会影响和谐,妨碍企业的发展。
和谐,就是进步;和谐,才能发展;和谐,才能创造。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需要和谐,一旦和谐被破坏,生态就会失衡,失衡的生态必然会产生不安全的因素,甚至引发灾难。一些经不住市场风浪的企业、一些被时代抛弃的企业、一些恶性事故不断的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不和谐而导致失衡才引发的恶果么?只要和谐的企业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关系》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关系。
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有感



近在出差的路上,买了一套标着“人生哲理”字样的“枕边书”,粗翻一下,尽是短篇感言。夜间醒来阅览,一篇帝王蛾故事让我浮想联翩。

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蛾子,长着一对长达几十公分的翅膀,身体低于“可飞比”的正常值好多,它却能够扇翅振飞,人们叫它帝王蛾。它的幼虫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当它要变蛾时,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全力破茧出洞,这狭小洞口成为它的鬼门关。可它一旦冲出“鬼门”,便拥有无限的光明,飞翔在广袤的天空,完成其精彩的一生。

曾有人为了帮它出关,拿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让茧中的幼虫轻易地钻出来。但是,这样的蛾子失去了“帝王”内涵,大不了是个“地王蛾”,与帝王蛾同体格同模样,却飞不起来,只好拖着长长的双翅在地上爬行。原来,帝王蛾的幼虫在穿越狭小的洞口的过程中,通过用力挤压,血液顺利地输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两翼充血,才能振翅。无疑,是狭小洞口帮助蛾练成了“帝王”。

顿时,我走进了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意境,深悟了“瓜不苦不甜”的哲理。于是,我仿佛看到了先贤孟子对着正在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将士们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看到苍鹰在用喙拔去翅膀上过多的羽毛,拔出已弯曲无用的脚趾,又在岩石上击落那无法进食的长喙,以更新“武器”求新击;看到凤凰在烈火经受煎熬和考验,以待重生和升华……

磨难,谁也不愿去追求,可也回避不得。有的磨难还必须独自体验,经过苦斗才能攻克。

新中国正像帝王蛾那样艰辛、痛苦地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焦土中破茧而出,快乐地飞翔着,实现“耕者有其田”和完备的国家工商体系以及巩固的政权体制,不卑不亢地耸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实行改革开放,壮大综合国力,走上强国之路,可那平民百姓头上顶着新的“三座大山”的压力,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等民生难题令人不堪重负,但是祖国像苍鹰换羽般的“装备重组”,在解决自身问题过程中,走向“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当前,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我国人民将应对新的艰难困苦,勇于爬坡上阶,像凤凰喜迎烈火那样,升华灵魂,再创新貌。

因而,建设和谐社会不能靠引进、靠“舒服”,主要困难须由自己克服,唯有艰苦奋斗才能赢。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概括起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样,“丰富”也有二重性。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是这决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少不了分层。当今中国有哪些阶层,尚在讨论中,不管是八个,还是十个,总而言之,是没有人否认中国还有阶级、阶层存在这一客观实际。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二是受到改革不及时、不配套的制约,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病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可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洋葱头形”。三是由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现在的“洋葱头形”退化为“蜡烛台形”,即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中间阶层不大,头也不大,这样的一种畸形社会形态和社会骨架,根本无法促成现代化发展。

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要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要让富人懂得: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123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