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收入分配和公平问题。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这一重要论断,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公平,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应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要让物质财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应是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自然是公平理念、公平制度、公平政策和公平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落实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如果离开了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广大人民群众就无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可能得到较好的展开、体现和实现。可以说,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立场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原则立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和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外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社会公平缺失明显的社会,必然是少数人得利和幸福、多数人失利和痛苦的两极分化的社会。在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党要较好地应对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始终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牢固树立公平理念,高度重视公平制度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大多数人。否则,党的先进性就失去了根本依托,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再次,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公平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社会公平无疑是“晴雨表”和“测温计”,客观地测量着社会的和谐度。社会上的不和谐问题,起因往往指向“不公平”。“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在分配制度和分配秩序、社会调剂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并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等诸种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公平现象。在此情势下,只有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矛盾,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当然,强调社会公平,并非回到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老路,而是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克服以牺牲效率来换取公平的弊端,也反对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的做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部署,这是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也有责任。
一、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用发展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二、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重解决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什么东西影响我国社会和谐?这一点,全国从中央到基层到普通群众,都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有高度共识。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有:腐败、失业队伍扩大、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司法执法是否公正、“台独”等等。但是,问题是要有决心,有办法去解决好。缓和和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第一位要承担责任的无疑是政府。一个清正廉洁、实施正确政策、有执政能力的政府,是做到一切的关键。我国政府是举世公认的有权威、强有力的政府之一。只要政府看准问题所在,狠抓不放,坚持不懈,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各部门、各单位、各公司、工厂、学校、社会团体都要把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环境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不和谐问题都产生于具体单位内部。只要全国千千万万各种组织切实把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苗头和隐患都解决在自己内部,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铲除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土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日可待的问题了。
本人一定要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职工作实际,将构建和谐社会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奋斗。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七大于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总书记为胡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完)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谈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谈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现实课题,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首先必须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辛探索、不懈奋斗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而作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理念和富民兴邦的行动纲领。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实现他们的根本利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环顾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必须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义尤其重大。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北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局面,但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城乡差距在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日益明显,社会事业相对滞后,贫富差距有拉大趋势。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目光短浅,重局部轻全局、重眼前轻长远,甚至不惜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致使矿难和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受到影响。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河北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以和谐河北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任务已经摆到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六中全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谈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