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学习心得:拥抱法治。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四中全会学习心得:拥抱法治”,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治,是一个国家秩序和繁荣的基石。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家持续数十年的繁荣,也是得益于法治的恢复与不断进步。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65个国庆日。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即将迎来改革的又一关键节点19天后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战略部署。就在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的法治建设提速寄予更多的期待。
法治,是一个国家秩序和繁荣的基石。无数事实证明,凡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曲折乃至动荡的时期,都是法治缺失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家持续数十年的繁荣,也是得益于法治的恢复与不断进步。
平心而论,过去若干年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而且通过法律之治也有力促进了各个领域的改革,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然而,与成绩相伴而生的也有问题违法犯罪现象的多发趋势未有根本扭转;整体性的法治化进程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仍显缓慢;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尤其是司法的公信力有待实质提升
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拥抱法治。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反复证明,无论青天式的清官之治,还是刚性维稳机制,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对社会矛盾的化解,显然并非治本之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规则之治的法治是不二法门。法治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淡化个人风格与好恶对于治国理政乃至社会矛盾纠纷处理的影响,避免人存政举、人走政息的现象。
拥抱法治,不仅意味着规矩和章法的存在,更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遵循这些规矩和章法。法治要求宪法和法律至上,正如总书记所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拥抱法治,意味着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一点在反腐上尤显意义。反腐要造就一种让官员不敢腐也不能腐的屏障,最终要靠制度的力量。而预防与打击腐败的制度的建立,不论是官员财产公开、权力寻租的杜绝、社会舆论的监督,都需要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连续发力,需要在法治上做文章。
拥抱法治,就要对法律工具主义作彻底的反思。现代法治不是先秦法家所谓的通过法律的统治,而是以限制公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为旨归的一整套制度和机制。
拥抱法治,还意味着对于公民合法权利与权利主张的尊重与保护。公民权利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权利主张是否能够切实得到表达和尊重,社会公平正义是否得到维护,这些都可以检验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举国欢庆的今天,我们感怀几十年来国家发展的成就,此时此刻,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公民对于国家未来的责任。推动法治的动力,在执政者,也在社会大众,人人负起责任,为法治而努力,中国才会大有希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四中全会公报学习心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整体部署,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对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别人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彼此矛盾,强调依法治国会架空党的领导,强调党的领导就不可能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这种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有必要彻底澄清。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二者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如果离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次,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在确保各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走法治化的路子。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课题,只有正确破解这一重大课题,才能真正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个总目标既立意深远,又科学严谨,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始终瞄准并为之努力的前进方向。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这个总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修课。笔者认为,全面理解这个总目标重点是把握四大要点。
要点一,明确依法治国的总方向。这个总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包含着三个核心要义。简单地讲就是“三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个总方向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丝也不能动摇。把住了这个大方向,就不会走到歪路、邪路上去。
要点二,明确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涉及面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体讲包括五个体系的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要点三,明确依法治国的总布局。这个总布局就是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个总布局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全面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处,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此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面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更加重大,是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来落实。
要点四,明确新“十六字方针”。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新任务,提出了新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并且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部署。首先是科学立法,不仅强调立法的重要性,突出宪法的重要地位,而且从立法体制的完善,重点领域的立法和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上做出了操作性很强的部署,既体现了理论的创新,又突出了问题导向,对如何做到科学立法进行了切实可行的部署。严格执法,重点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入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几个方面作出了科学、具体、严谨的规定。公正司法,更是可圈可点,着力在提高司法公信力上下功夫,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如完善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和司法监督等。全民守法,重点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建设法治文化,并对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作出了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科学安排。新的“十六字方针”,是依法治国从立法、执法、司法到守法全流程的行为准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贯彻依法治国重大决策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面落实、切实执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内容显示中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心议题,使各地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作为当代护理医学生,我们不但应该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不断充实思想理论知识,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实掌握医学技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权,用好权,这既顺应了党心民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又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信心和决心。十六届四中全会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对新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有总体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明确任务,作出部署。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党,所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廉洁,建立一支善于治国安邦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有效保障。建立完善监督体制,解决党内监督问题,从严治党,让一系列工作有章可循。
江泽民同志革命六十年来,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卓越功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年,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江泽民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关键作用和高超的政治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在这年的发展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他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现在,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江泽民同志又主动提出辞去他担任的党和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充分体现了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谋远虑,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
我们又要谨记:让肇源人骄傲的田凤山,一个从政私图仕途上的典范,被“双规”,这不是个别现象,“官员选拔机制问题解决,卖官买官链条就不能彻底斩断”,之前的马德事件,追求权欲的王怀忠,谋取私利的刘克田……党风廉政建设刻不容缓,党内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执政党更加体现其执政能力,这就给我们的执政组织提出了更加艰巨的要求。
我们是执政的主力军,我们在努力为明天的护理事业准备知识,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水文行业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水文行业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
水文行业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本文同的发展结果。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地、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动机。三是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水文工作者,要兢兢业业地工作,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测报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水文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四中全会学习体会 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贡献是较好地解决了依法治国方面最重要最核心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全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决定》重点解决了以下五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第一、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决定》同时还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决定》还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的具体要求,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从根本上理清了党与法的关系,把我国的法治同西方的所谓宪政进行了根本区别,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政治智慧。
第二、宪法权威和依法治国关系。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民主和科学的程序形成的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决定》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确定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树立宪法的权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法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三、行政权力与依法治国关系。行政权力的效率与行政权力的滥用是一对矛盾,也是事关依法治国的大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决定》针对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这些重大的部署,必将促进法治政府的早日建成。
第四、司法权力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司法权力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依法治国至关重要。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决定》提出的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司法体制,推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等,不仅具有理论新意,而且抓住了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可行性极强。
第五、公民守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决定》提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包括规则思维、合法性思维、公平正义思维、程序思维和权力制约思维。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在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决策中应当把法治思维作为基准性思维,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在合法性允许的前提下,去实现政治经济和道德价值的最大化效果。返回光明网首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三篇
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三篇
【一】
坚持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学习,我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坚持严守党纪国法,强化自我约束。党员干部应当把党纪国法视如戒律一样,把对法律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作为修身理政的法宝。比如,中央的“八项规定”约束了党员干部内心欲望的膨胀,守住底线、红线、高压线,远离是非之地、是非之事,促进心安、家安、国安。其他党纪国法和“八项规定”一样也是修身理政和凝聚民心的法宝。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自觉把党纪国法置于心中敬畏它,做党纪国法的守护者、先行者,这也是党员对自己内心的崇敬,对自己良知的负责,对自己入党宣誓的忠诚。
二、坚持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法治社会。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三、坚持完善法律体系,克服法律滞后。目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但部分领域法律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应围绕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服务群众的现实需求,增进社会主义公民对法律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完善立法规范,突出立法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探索立法规律,强化立法调研、立法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提升立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快实现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保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四、坚持弘扬法治精神,释放法律正能量。法治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依法治理的前提与根基,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源之水。高举法治精神就要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行动,避免走进“信访不信法”和“走关系强于走程序”的恶性循环怪圈。要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全民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法治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法律的正能量。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作为行政机关,应该通过学习讨论,尽快将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实质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同中央《决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期望,更迫切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
转变旧思维 适应新常态 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水平
日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胜利闭幕,会议传达出了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等新的治理理念。为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我们利用多种方式,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王歧山书记的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一步转变了思维方式,提高了认知层次,切实增强了做好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有四点体会:
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为新的常态。细细品读习近平总书记和王歧山书记的讲话,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这种新思想、新精神以及立足长远、务求实效的决心的意志。一方面体现在“新”,就是与以往有根本的不同,如: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新办法、新风尚;另一方面体现在“常态化”,就是无时限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直至习惯成自然。就是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决不允许有回潮的可能。
二是必须把落实“两个责任”牢牢抓在手上。“两个责任”是履行党章赋予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们也是保护个人发展进步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两个责任“落实得好,各类差错事故和案件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落实得不好,就会差错频发、事故不断。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两个责任”牢牢抓在手上,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是必须紧紧扭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正是抓住了“八项规定”这个“牛鼻子”,找准了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从而开创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局面。我们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按照中央和总分行相关要求,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抓作风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四是必须突出案件风险防范这条主线。安全是最大的工作业绩,其它工作再好,出了案件一切都是零。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认真做好教育管理、风险排查、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等工作,时刻绷紧案件风险防范这根弦,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教育为基础,制度为根本,监督为保障,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大对重点岗位、要害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隐患及时处置,将各类风险苗头消除在初始状态。
【三】
提高依法履职能力,推进依法管粮进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一个目标、五大体系、一个基本原则、六大任务”,阐明了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描绘了“法治中国”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凸显了“六个第一次”、“八大关键词”和“十大亮点”,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法治建设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对治国理政方式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对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粮食局党总支书记、局长,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深入开展法律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要组织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学习法律知识,要针对当前依法行政的薄弱环节,突出学习宪法、法律和法规,以及与粮食流通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规章。要通过主要负责同志依法行政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提高领导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重点加强对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的专门法律培训,做到依法行政。
(二)严格实行粮食收购准入制。在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证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审核国有、民营、个体等申请,对不符合规定条件、不按法定程序提交和履行法定义务的,一律不给予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证。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要定期进行市场检查,维护粮食收购市场正常秩序。对县级储备粮最高库存量要依法核定和检查。要主动作为,要善治善为,绝不能慢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全县粮食安全。
(三)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监管。为确保百姓吃上放心粮油,与工商、物价等部门联动,加大对粮食市场的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用宣传车、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发放资料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粮食经营者依法经营的意识;规范粮食收购主体的经营行为,净化粮食流通市场,确保粮食流通市场规范化、经常化、法制化。
通过广泛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重要决策部署上来,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全县粮食流通安全,为实现中国梦的沁水篇章做出粮食人应做的贡献。